摘要
自1775年Withering将洋地黄用于临床,正性肌力药物用于心力衰竭(心衰)治疗的历史已逾200年,见证了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时至今日,正性肌力药仍被广泛用于急性心衰治疗,起到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缓解病情的作用.然而,已有多个荟萃分析显示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可能导致心衰患者预后恶化及死亡率增加,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心肌做功、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及导致心律失常等相关[1-3].尽管随着临床研究及生物工程学的进展,大量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体外膜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等,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心脏移植等领域[4],正性肌力药物仍是这些治疗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出现的多种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在发挥良好的正性肌力作用的同时,也克服了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为临床使用提供了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