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儿童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研究进展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1881年,Volkmann首先描述了一种快速发展的创伤后肌肉挛缩。起初认为这是一种“炎症性肌肉损伤”,后来的研究证实,这种损伤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筋膜间室压力增高,组织循环障碍、缺血导致肌肉坏死、纤维化而形成的挛缩畸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该病的发病率已有显著下降,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仍时有发生。由于该病晚期对手功能影响严重,且绝大部分患者为儿童、青少年,若处理不当往往遗留终身残疾。本文对儿童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出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4期251-252,254,共3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