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物理、化学、微生物等致癌因素中,微生物致癌占主导地位。 在微生物致癌因素中,革兰氏阴性菌(G-)占主导地位。 在革兰氏阴性菌致癌因素中,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占主导地位。 (1)LPS 在所有肿瘤类型中表达。 所有类型的癌细胞都可通过 LPS 获得不同的表达载体。 在慢性温和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反应(cums)中,兼性厌氧的大肠杆菌数量增加约 1000 倍形成的菌群失调,是各种癌症发生的最早期主要原因。 细菌数量与内毒素浓度呈高度一体化。 细菌通过对数二分裂繁殖方式和每日约 4800 倍自身体重的营养吸收率,获得对真核细胞动物的生存竞争优势。 集中表现为数量(肉眼不可见)取胜的特征;(2)LPS在肿瘤患者身上表现了广泛的复杂性。 在免疫学上,以热休克蛋白(HSP)复合物为基础,形成有氧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而人体红细胞血型抗原,又与脂多糖的不同类型密切相关,表现为遗传易感性。 在生物化学上,主要表现为 Warburg 效应。 在基因学上,主要表现为 MAPK 途径的增强。文章通过大量引用他人的实验研究成果,(通过自身少量实验来证明 LPS 的致癌性其作用是有限的)充分证明了革兰氏阴性菌(G-)的脂多糖(LPS),包括 LPS 的衣原体、支原体等,就是人类癌症的最早起源性毒素。 这为下一步肿瘤临床抗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和支持,对今后肿瘤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出处
《益寿宝典》
2020年第30期172-173,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