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总结分析2019年8月-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所收治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调查该时期重庆市天气特征以及伊蚊孵化特点,分析本次疫病爆发可能的原因。方法:对2019年8月-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所收治的36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互联网查询对比分析重庆2018年及2019年天气特征。结果:(1)36例患者中仅有2例为输入性病例(东南亚国家旅游史),其余均为本地流行病例(无外出史)。(2)36例患者中女20例,男16例,其中发病年龄以21-30岁、31-40岁为主。(3)36例患者均以发热(100.00%)、畏寒(61.11%)、头痛(58.33%)、全身肌肉酸痛(77.78%)、皮疹(72.22%)为主要临床特点。(4)36例患者中登革热NS1抗原检测阳性率达100.00%,且有88.89%出现白细胞减少、97.22%出现血小板减少、80.56%出现转氨酶升高。(5)我市去年及今年7-9月气温特点(2018年月平均最高温度/2019年月平均最高体温):7月(37℃/31℃),8月(35℃/35℃),9月(27℃/29℃)。降水特点(2018年月平均降水天数/2019年月平均降水天数):7月(9天/16天),8月(16天/8天),9月(20天/8天)。结论:我市今年7月降水时间明显长于去年,气温明显低于去年同期,且为白纹伊蚊存活产卵的适宜温度,使得今年白纹伊蚊产卵量明显增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利于登革热病毒的传播,导致今年登革热发病人数明显增加。本文中登革热患者以发热、皮疹、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伴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对疑似病例尽早完善登革热NS1抗原检测,以提高早期确诊率,防止疫病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