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布氏杆菌作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一种,主要寄生在兼性胞内,属于布氏杆菌属,共包括犬种、羊种、绵羊种、猪种、牛种、沙林鼠种等6个种。布氏杆菌病属于国家乙类传染病的一种,在全球范围且具有一定流行特点,尤其是南美洲、西亚以及中东等地区,属于布氏杆菌病的高流行区域。在我国流行的布氏杆菌主要有三种,即牛、羊、猪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西北以及青藏高原等畜牧业发达的地域。在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之间,我国曾经大规模开展过防治动物布氏杆菌感染的工作,对该传染病的发生率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疾病发生率。研究指出,牛奶及相关制品,动物体液、血液及尸体等未经消毒处理,与人体破损皮肤发生间接、直接接触,或者经人体食用吸收,均有可能感染布氏杆菌,并长时间存在于人体内,对各系统、组织、器官产生持续性的损害,有较高的致残风险。人体中进入的布氏杆菌在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后,会随之抵达淋巴结所在,在该处存活、繁殖,最终发展成感染灶,并在两周到三周的时间后,融入血循环引发菌血症,最后随之扩散到骨髓内,脾脏内或肝脏内,促成新的感染病灶,在此之后,病菌可能再次冲破细胞,融入血循环之中,从而引发一些临床急性症状以及菌血症。分析布氏杆菌在细胞内的生存机制发现,这种感染性疾病的病程进展具有波动性特点,同时,还具备容易引发并发症,容易复发等特点。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属于布氏杆菌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并发症,发生率在布氏杆菌病中仅占10%,较为少见,尤其是在非流行区域更为罕见,因此在发生之后容易忽视,从而误诊。本研究基于提高大家对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认知,选取了本科收治的1例相关患者进行如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