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60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探究不同类型川崎病临床特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方法:参与本次研究对象为川崎病患儿,均在2012年01月-2021年10月期间入本院治疗,共60例。按照疾病类型划分为A组(典型川崎病,56例)与B组(不完全型川崎病,4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相关特征、辅助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两组患儿性别、发病年龄等进行统计学处理后,P>0.05,数据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是A组患儿多形性皮疹、颈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唇充血皲裂、急性期四肢变化等发生几率分别达到70.90%、91.07%、90.91%,相比较B组较高(依此为25.00%、25.00%、25.00%、25.00%、66.67%)(P<0.05);A组白细胞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血沉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等与B组对彼此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含义 (P>0.05);虽然B组冠状动脉损害风险(100%)、丙种球蛋白敏感度(92.3%)高于A组(48.15%、90%),但是两组相关数据信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虽然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相关症状发生风险较低,但是与完全型川崎病患儿一样容易发生冠状动脉损害,且两种类型患儿的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水平无明显变化,为此需要对该病予以早期诊断、治疗,以减少不良预后的出现。
作者 谭丹华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