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子宫内膜癌可分为雌激素依赖型(I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II型),II型预后不良。异常阴道流血为最常见症状,诊断性刮宫及宫腔镜下活检为最常用诊断方法,确诊依据是组织学检查。早期患者首选手术,根据有无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选择相应的辅助治疗,晚期患者采用手术、放射、药物等综合治疗。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恶性肿瘤,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常见。为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多数子宫内膜癌生长缓慢,局限于内膜或在宫腔内时间较长,部分特殊病理类型(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和高级别G3内膜样癌科发展很快,短期内出现转移。其主要转移途径为直接蔓延、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1)直接蔓延。癌灶初期沿子宫内膜蔓延生长,向上可沿子宫角波及输卵管,向下可累及宫颈管及阴道。若癌瘤向肌壁浸润,可穿透子宫肌层,累及子宫浆膜,种植于盆腹腔腹膜、直肠子宫陷凹及大网膜等部位。(2)淋巴转移。当肿瘤累及子宫深肌层、宫颈间质、或为高级别时,易发生淋巴转移。(3)血行转移。晚期患者经血行转移至全身哥器官,常见部位为肺、肝、骨等。根据肿瘤累及范围及组织学类型,结合患者年龄及全身情况制定十一的治疗方案。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术后根据高危因素选择辅助治疗。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高危因素有:非子宫内膜样腺癌、高级别腺癌、肌层浸润超过1/2、脉管间隙受侵、肿瘤直径大于2厘米、宫颈间质受侵、淋巴结转移和子宫外转移等。晚期患者采用手术、放射、药物等综合治疗。宫腔镜能够直接观察宫腔情况,近年成为子宫内膜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合理使用宫腔镜,做一个合格的宫腔镜术者,对疾病的转归,具有直接的影响。本例患者宫腔镜术中发生子宫穿孔,造成日后肿瘤腹腔转移,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广大从业者,具有重大的临床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