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见“微”识远提课效 “专”精覃思深学习——高中语文微专题阅读教学探究与实践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新课标提倡语文课堂走向“专题研讨”,在大单元背景之下,微专题施教是较为合理的操作模式。聚焦细微探究点,以短平快的课堂结构建构认知,模块教学。为此,教师当积极开发符合任务群和单元要求、适合学生实际学情的微专题阅读教学,在单篇精读和群文联读中充实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从而达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微专题;群文教学;学科素养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时应改变传 子的重要思想,且从文化主题上看共同指向“社会理想统观念,从“教课文”到“用课文”,从“学生被动接 与生存姿态”的话题。所以有必要对三者群文联读,从受”到“学生自行建构”,从教师“泛泛而教”到学生 而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为此,“精深而学”。 笔者组织了“理想与姿态:比较儒道两派之处世哲学”对于课堂模式的改革,褚树荣教授提出大单元统筹 的微专题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对观点的比较、辨下“微专题教学”的课程开发思路。关于“微专题教 析和反思,以期让学生汲取诸子思想的养分。通过借助学”,褚教授如此定义:是一种选择核心的语言知识、 表格的形式,促成学生对诸子观点的全面认识。 关键的语文能力、基本的审美方法、典型的文学现象、 时代 处世姿 社会理 表达方 重要的文化话题等语文要素,提炼为专题学习目标,在 背景 态 想 式 整合相关课程资源、创设真实或模拟语境的基础上,通 《子路、曾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结构化的语 皙、冉有、文实践活动,习得关键能力,建构学科认知,形成语文 公西华侍核心素养和正确价值观念的教学模式。 坐》 可见,该教学模式名微而实丰,题专且思深。那么 《齐桓晋文教师该如何确定微专题呢?又该如何开展群文教学? 之事》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实践中 《庖丁解发现既可放眼单元内部,整合文本专题教学;也可打破 牛》 单元桎梏,围绕教学关联点群文阅读;更不妨自由发 由于此微专题教学是建立在单篇精读基础上的,所挥,联系教材内外,利用多文本解决议题。 以学生不难明确三位思想家的处世态度。孔孟身处无道在确定议题时,教师应对文本深耕细作,根据课标 天下,皆不放弃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孔子赞同曾皙之要求和课后的学习提示,发现重要的关联教学点,从而 志,憧憬“礼治”下的太平盛世,孟子尽力向齐宣王推形成微专题教学。在实现课堂深度上,教师可从“何处 行仁政理念,试图去其霸念。而庄子则提倡一种避祸远来”“为什么”“怎么样”“有何用”“有何别”等问题, 害的生存哲学,选择顺势而为,才能游刃有余地行走世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 间,从而保全生命,安养天年。在表达方式上,孔孟相虽然联结的教学点因文而异,但我们大体可从“五 对直接明朗,庄子则显得含蓄隐晦,他好以寓言的方式文”的角度设计相关的微专题教学,即文化、文人、文 表达一己之见,即“藉外论之”。 体、文类、文题等角度来组织群文阅读,以此开发微专 当然,观点的整合理解并非是教学的终点,能评价题课程。 不同观点、让观点为我所用才是对文本的消化吸收。在1.聚焦文化 立德树人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评价诸子文言文最大的价值是记载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 “先见”,并结合时势,批判吸收,用历史和现代的目髓,而学习文言文是为了在文化的坐标上找准自己的方 光审视其时代意义和思想局限,从而表达自己的看法。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站队,就儒道观点的取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 舍阐发一己之见。经过学生的畅所欲言,师生在儒道问光”,该单元的核心任务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 题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二者立足点不同,儒家关注外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 部世界,道家关注内在心性,后人不如取二者精华而处其现代意义。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指导方向。本单元的 世——怀一颗孔子心,积极做事以求有为;染一身庄子第一课由三篇诸子散文组成,即《侍坐》《齐桓晋文之 气,淡泊名利以养品格。如此,取儒道之精华,滋吾辈事》和《庖丁解牛》,它们分别代表了孔子、孟子和庄 之人生,必是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 157 2022 年第 29 期 教 材 教 法 2、关注文人 深入对话 如在教学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声声慢》时,教师可不同文本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文化的因子,还有 以打破传统单篇教法,置词作于词人的创作史之中,联某个具体作者的精神品性。正所谓“文如其人”。因 系《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武陵春》等词人的此,我们。
作者 倪贞
出处 《语文课内外》 2022年第29期157-159,共3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