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讨单纯腰方肌剪切波成像,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进行腰方肌检测健康成年人59例为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常规行剪切波成像检查,检测角度包括:平躺、站立、站立前倾30°、站立前倾60°、坐位、坐位前倾30°、坐位前倾60°,分析不同角度下两侧腰方肌硬度。(2)统计患者相关信息,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上述临床资料与剪切模量进行相关性分析;(3)对入组患者根据是否下腰痛(LBP)分为LBP组和非LBP组,比较两组腰方肌弹力差异,测试间信度评估,重测信度评估左右两侧腰方肌弹性,记录测定剪切波速度(SWV)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分析SWV值和数字疼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受试者不同角度下腰方肌硬度比较具有统计差异(P<0.05),且左侧及右侧腰方肌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坐位前倾60°角度下腰方肌最大,其次为站立前倾60°;(2)腰方肌0°、30°、60°、90°下弹性值平均差异为-0.57kPa~1.29kPa,95%的一致限度为-12.5~11.3kPa;(3)受试者腰方肌弹性模量与年龄、BMI、活动水平与背部痛史具有统计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β=1.213,OR=3.582,95%CI=2.482-6.313)、BMI(β=1.563,OR=6.413,95%CI=5.682-8.452)、活动水平(β=1.454,OR=4.083,95%CI=3.235-4.572)与背部痛史(β=2.934,OR=1.034,95%CI=0.283-4.394)是受试者腰方肌剪切模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1)剪切波成像能完成腰方肌检测,且不同角度、部位下弹性值存在明显差异;(2)腰方肌剪切模量与BMI、活动水平及背部痛史存在强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