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德国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播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自16世纪寻根历史意义意识的萌发到18世纪浪漫主义强调恢复民族精神,19世纪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20世纪文化作为重要的力量站在历史舞台,民俗研究不仅对本民族文化的恢复有重要意义,在各国的文化交流中也不可或缺。德国是民俗学的发端国,早在18世纪,以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J.G.Herder)为首的德国浪漫主义者谴责现代文明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并将诗歌当做堆砌辞藻、玩弄形式的智力游戏[1]。德国浪漫主义者们认为,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最有活力、最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至今,民间艺术、民间科技等灿若星辰。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那么民俗文化就是这座宫殿中最坚实的基座。民族性是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传教士对民俗研究的理论和途径,共通的价值观有利于奠定民俗研究者的学术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确立民俗学的学术地位并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推动世界范围内对民俗学的重视和认识。
作者 夏瑞芳
机构地区 山东建筑大学
出处 《海外文摘》 2023年第7期122-125,共4页 Overseas Digest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