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扎染是一门古老的防染技艺,在织物上以缝、扎等防染处理后染色,呈现的图案是扎结起来未染色的部分,不同方式、松紧程度、面料等表现的效果各不相同。在我国,扎染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在隋刘存《二仪实录》中记载“秦汉间有染缬法,不知何人所造,陈梁间贵贱通服之”,可见在秦汉时期扎染在我国就已广泛运用。晋陶渊明的《搜神后记》中有关于紫缬襦(上衣)、青裙的记载,“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远看如梅花鹿一般。魏晋南北朝时期,绞缬多用于妇女的衣着,《魏书》中有关于多种染织品种的记载,不仅工艺精湛,图案也十分丰富。除了鹿胎缬,还有鱼子缬、龙子缬及动植物纹样。隋唐时期,扎染工艺空前繁荣,织造技术的发展为丝织品的生产提供了条件。中唐之后,由于扎染制作简便、风格淳朴,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喜爱。扎染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书》中记载“青碧缬”服饰是妇女最流行的衣着。画家张萱绘制的《捣练图》与《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贵妇、仕女等人物的衣着反映了唐代高超的染缬技术。到了北宋时期,扎染技法更加精致、复杂,成为极为贵重的染织品,与当时提倡节俭风气的北宋相违。于是北宋政府下诏禁止生产,但在除了中原地区的民族地区依旧流传。元代扎染种类丰富,技法多样。明代染色植物扩展到几十种,同时“拔染”技术出现,扎染工艺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