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俗类文本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民间故事、神话、典故传说、习俗、信仰、地方志等资料,涉及信息量丰富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体现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是民族语言系统中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的语言元素。这些文化负载词标志着特定文化中独特事物的词汇和习语,展现了特定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属于文化领域的范畴。这些文本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塑造了该民族的身份认同[1]。中国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亚各民族相交融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的特点,民俗文化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历史、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词汇。新疆民俗文化负载词在语言中,尤其在民俗文本中,传达了关于新疆文化的丰富信息,反映了新疆地区各民族的价值观、习俗和生活方式。在翻译民俗类文本时,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至关重要,既要确保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同时又要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2]。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特别留意保留其文化内涵,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由于英语文化中缺乏与之对应的表达,这导致了翻译的困难[3]。考虑到新疆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特点和翻译难点,本文选择文化翻译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在翻译策略上,建议尽量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以保持新疆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时也适当采用归化策略,以使新疆民俗文化更易于被译文读者接受[4]。
出处
《海外文摘》
2024年第3期0123-0125,共3页
Overseas Dig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