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讨针对不同风险级别,制定预防肿瘤患者发生血瘀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策略与措施。方法 选择2020年至2022年期间肿瘤科收治的置入PICC导管、血瘀症者160例,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风险分为低危组(n=62例)和中高危组(n=98例),将低危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分为A组(n=31例,予以常规护理)和B组(n=31例,在A组的基础上予以熨疗法+中药外敷法);将中高危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分为C组(n=49例,在A组的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和D组(n=49例,在C组的基础上予以熨疗法+中药外敷法)。结果 在低危组中,B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低于A组(P<0.05);在中高危组中,D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低于C组(P<0.05),但低危组与中高危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比较(P>0.05)。A组、B组、C组、D组置管手臂舒适度评分比较(P>0.05)。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总花费A组<B组<C组<D组(P<0.05)。在低危组中,不同时间点A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与B组存在组间、时间和交互效应(P<0.05),不同时间点A组的血小板计数(PLT)与B组存在组间效应(P<0.05),不同时间点A组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与B组存在组间、时间效应(P<0.05);在中高危组中,不同时间点A组的PT、FIB与B组存在组间、时间效应(P<0.05),不同时间点A组的PLT与B组存在组间效应(P<0.05),不同时间点A组的D-D与B组存在组间、时间和交互效应(P<0.05),且两组患者置管后14 d与置管前PT、PLT、FIB、D-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基于风险等级预防,可显著降低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风险。
基金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科技发展基金(编号为22HL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