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6,共2页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同被引文献12
-
1黎彦才,胡兴宇,汪澜.中国33个少数民族(部族)体质特征的比较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3,12(1):49-54. 被引量:35
-
2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20(3):84-87. 被引量:181
-
3艾南山.横断山的地缘环境及民族文化旅游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3):130-136. 被引量:4
-
4何小玲,王勋陵,谢小冬.甘肃省汉、藏族ApoB位点遗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3):62-65. 被引量:1
-
5王兵,罗振鹏,郝四平.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10):63-69. 被引量:59
-
6李左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3):48-52. 被引量:7
-
7陶玉霞.乡村旅游的概念体系构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119-123. 被引量:16
-
8蔡军,阮娟,陈其兵.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28(3):319-323. 被引量:8
-
9夏爱萍,马朝洪.对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的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2011,32(3):94-96. 被引量:6
-
10胡兴宇,蓝顺清.从四川汉族肘浅静脉看“藏彝走廊”[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0,8(1):16-1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1
-
1方锐根.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 推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J].绿色中国,2012(5):70-73.
-
2笪玲.基于“广义梯度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分析——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544-547. 被引量:2
-
3李浩淼.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研究——以西昌市大箐乡白庙村为例[J].林业经济,2012(5):61-63. 被引量:6
-
4古丽扎努尔.阿不来提.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究[J].知识经济,2013(2):57-57.
-
5兰宗宝,秦媛媛,俸祥仁,蒋爱国.广西观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4):225-228. 被引量:22
-
6贺祥,贺银花,蔡运龙.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村寨影响效应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苗寨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3,31(2):79-84. 被引量:7
-
7刘玉宁.观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28(12):19-20. 被引量:2
-
8赵明.民族地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8(1):47-49. 被引量:1
-
9兰宗宝,孔令孜,罗丽,陈燕,王晖.南崇经济带旅游业竞争力的培育及提升策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4(2):109-114.
-
10戈冬梅,赖志柱,陈群利,彭水亮.散客乡村旅游路径选择多目标模型研究[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0,38(4):147-153.
-
1徐刚,田捷砚.金沙江不同寻常的江[J].中国国家地理,2004(7):176-185.
-
2云龙简介[J].大理文化,2011(9):113-116.
-
3单之蔷.山河不是流水线[J].中国国家地理,2004(7):78-88. 被引量:1
-
4世界最伟大的国家——英国[J].读书文摘(青年版),2009(1).
-
5张光斗.张光斗院士致本刊的一封信[J].水利水电快报,2005,26(11):1-1.
-
6王海波.清末移民与黑龙江地区城镇的兴起和村落的形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37(3):99-101.
-
7唐翔.会理青铜文化综述[J].四川文物,1999(4):51-57. 被引量:6
-
8太行山主峰——小五台山[J].河北林业,2013(S1):2-2.
-
9李诚,陆杨.丽嘉则拉 最后的母系氏族村落[J].东西南北,2011(4):36-37.
-
10艾南山.从地理学谈“藏彝走廊”[J].藏学学刊,2005(1):77-8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