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22,共2页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同被引文献178
-
1吴怡萱,曹福生.微电子光学测试设备国内外现状[J].LSI制造与测试,1989,10(2):65-92. 被引量:1
-
2于衍学.散杂居少数民族有关理论的系列研究与探索[J].社科纵横,2006,21(4):121-122. 被引量:7
-
3李务起.蒙古族向河南省的迁徙及其与汉族的融合——以河南省镇平县晁陂镇为例[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4):142-144. 被引量:2
-
4庞琳.元代入藏驿道考述[J].西藏研究,1999(4):48-53. 被引量:9
-
5和即仁.关于云南蒙古族卡卓语的形成[J].民族语文,1998(4):51-54. 被引量:12
-
6陈庆英.与八思巴有关的几份藏文文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6(1):40-47. 被引量:8
-
7戴庆厦,傅爱兰,刘菊黄.新蒙乡双语调查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9(2):120-125. 被引量:4
-
8道吉.八思巴致忽必烈新年吉祥贺词初探[J].西藏研究,1987(3):5-13. 被引量:2
-
9龚荫.蒙古军平“大理”路线考辨[J].民族研究,1983(2):61-62. 被引量:5
-
10李绍明.川滇边境纳日人的族别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1983(1):96-101.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14
-
1艾丽曼,陈皓天.康巴地区蒙古族族源记忆与身份认同——以四川项脚蒙古族乡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5):75-80.
-
2张熙勤.花马国考[J].青海民族研究,2020(1):150-155. 被引量:1
-
3仁青才让.四川壤塘县新发现的元代金虎符及金牌初探[J].中国藏学,2023(3):29-39.
-
4石坚军.蒙古与大理关系新探——以“斡腹之谋”为视角[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01-105. 被引量:6
-
5石坚军.蒙古前四汗时期蒙藏关系新探——以“斡腹之谋”为视角[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4):86-94. 被引量:2
-
6马宁.论“陇西走廊”的概念及其内涵[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1-66. 被引量:16
-
7王灿,李技文.近十年我国族群认同与历史记忆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23-26. 被引量:6
-
8邓真.德配天地、智勇宏忍——论红军长征的文化魅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3):225-230.
-
9张帆,杨晨飞.蒙古族体育文化变迁机制综述缕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6):183-185.
-
10代力其力.散居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承困境探讨[J].中国报业,2015,0(22):21-22. 被引量:1
-
1色达县志办采取措施宣传志书[J].巴蜀史志,2010(3):54-54.
-
2付广华.壮族土官祖源记忆的重构及其历史意义——以广西思明府黄氏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19(1):9-14. 被引量:4
-
3曹竞.格尔底寺的巴登[J].旅游,2001(11):12-15.
-
4邹立波.历史记载与祖源记忆——对瓦寺土司两种祖源历史文本的解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36-142. 被引量:5
-
5孙健飞.华夏认同中的信义阐释——以吴、蜀、滇祖源记忆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4(2):32-39.
-
6色达县“五举措”加强年鉴编纂工作[J].巴蜀史志,2015(3):64-64.
-
7化春光.有一种浪漫叫做康定[J].旅游时代,2012(6):78-80.
-
8才太吉.班玛——红军走过的地方[J].党的生活(青海),2011(8):56-56.
-
9韦刚.记“木雅藏族”的一次火葬[J].西藏研究,1983(3):62-64. 被引量:2
-
10谢晓君 支教在边远山区[J].三月风,2008,0(3):6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