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59-160,共2页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同被引文献21
1 李国安.柔道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研究[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6):87-88. 被引量:11
2 陈耕春.浅谈柔道运动员主要心理特征[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3,10(4):92-93. 被引量:1
3 郝新艳.我国女子柔道运动员比赛中战术运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科技,2006,27(4):42-45. 被引量:9
4 刘东辉.论优秀运动员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3):135-136. 被引量:5
5 Claessebs A,Beunen G,Wellens R. Somatory pandowdy structure of world top Judaists[J].J SportsMed,1987.105-113.
6 Evers W J G,Brouwers A,Tomic W.Burnout and self-efficacy: A study on teachers’ beliefs when implement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Netherland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
7 崔玉鹏,张凡,季刚,赵明华,刘晓琳,杨俊卿,顾芳,肖志民,顾永军,苏鸿涛,王守恒.青少年摔跤、柔道与散打运动员身体素质特点[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96-99. 被引量:12
8 柴岭.女子柔道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特点及与人格特征的相关[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46-1350. 被引量:6
9 曹佩江,朱晓梅,刘俊林.中国优秀柔道运动员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8,29(6):68-71. 被引量:10
10 孙健.广东省业余柔道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95-98. 被引量:6
引证文献4
1 赵鸿斌.影响柔道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因素分析[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139-140. 被引量:4
2 胡因锁.柔道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 .山西体育科技,2012,32(2):68-69. 被引量:1
3 胡因锁,王玉斌.柔道运动员选材指标和评定方法的研究综述[J] .搏击(体育论坛),2012,4(7):45-46. 被引量:3
4 徐洪军,朱仁杰,汪建波,池强.帆船雷迪尔级项目的竞技能力特点及对运动员训练和选材的启示[J] .体育科学进展,2021,9(3):391-39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9
1 蒋英姿.柔道实战训练中选择对手的实践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5,5(11):49-49. 被引量:3
2 孙晓芳,徐娜.柔道技术动作的教学体会[J] .当代体育科技,2015,5(29):74-75. 被引量:3
3 王兴刚.谈我国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科学选材[J] .辽宁体育科技,2016,38(4):123-125. 被引量:4
4 徐丽辉.柔道运动员初级阶段选材方法探究[J] .民营科技,2017(3):237-237. 被引量:2
5 程海峰.青少年柔道运动员身体素质特点的研究[J] .才智,2016,0(14):242-243. 被引量:1
6 叶丹,朴美子.辽宁省女子柔道优秀运动员神经类型分布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8,8(33):196-197. 被引量:1
7 张桂芹.青少年柔道运动员身体素质特点的探讨[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0(10):241-241.
8 王华.柔道运动员选材指标和评定方法的探讨[J]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1):56-58. 被引量:1
9 刘瓴,鲍克,舒新芸.青少年帆船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训练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31(10):247-250. 被引量:1
1 王建.“三级跳远”业余训练的初探[J] .商业文化,2011,0(6X):251-251.
2 高建国.心理因素在提高运动素质训练中的运用[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90-91.
3 夏菲.从3岁“退化”到25岁[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09(14):72-73.
4 夏菲.从3岁“退化”到25岁[J]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09(9):46-46.
5 金报国.赛前心理训练——游泳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J] .游泳,1995,0(6):6-7. 被引量:1
6 朱冠铮.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球感”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0):125-126. 被引量:3
7 张鉴鲡.强化“脚着地缓冲力量”提高短跑跑技、跑速的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1,17(2):23-28. 被引量:1
8 陈会良.高职体育教学中意念训练法的运用分析[J] .教育界(高等教育),2016,0(8):118-118. 被引量:1
9 李冬梅,丁善艺,王旭东.浅析篮球运动员的气质类型[J] .辽宁体育科技,1999,21(6):16-17. 被引量:1
10 高林.高校篮球专项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探究[J] .青少年体育,2017(4):62-6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