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与中国兴盛共存——胡鞍钢访谈录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关村》:您曾经强调过,自己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那么,在您的心目中,如何给“公共”二字定位?胡鞍钢:首先,“公共”二字的属性十分清楚,就是非私人性、非集团性。我代表的是广大公众。其次,我更加注重知识的外部性。我个人所获得的知识,是为了让周围更多的人因为我而受益。我持之以恒地向国家领导人提各种建议,目的就是为此。比如最近我提出“空中课堂”的建议,全国共有一亿多儿童因此而受益。
作者 董新廷
出处 《中关村》 2003年第3期18-19,共2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