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对壮族歌圩的影响——从壮族歌圩的源流看其社会功能的转变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壮族歌圩是壮族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凝结着壮族人民的诗性智慧,是壮民族精神、审美意识、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壮族人民自己的文坛,历经数百年不衰。壮族歌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四个不同阶段的歌圩都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的不断变化,受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本文将从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探寻壮族歌圩流变情况,揭示壮族歌圩的不同社会功能的内涵。
作者
黄羽
机构地区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
出处
《艺术探索》
2006年第6期23-25,共3页
Arts Exploration
关键词
壮族歌圩
人文环境变迁
社会功能
分类号
J607 [艺术—音乐]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8
同被引文献
150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6
参考文献
5
1
陆晓芹.
“歌圩”是什么——文人学者视野中的“歌圩”概念与民间表述[J]
.广西民族研究,2005(4):72-81.
被引量:23
2
[2]克利福德·格尔茨(Geerte,Clifford).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eres[A].Basic Books[C].Inc.Huang,Yi-Ping,1973.
3
黄秉生.
歌圩与壮族的审美意识[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9(1):55-60.
被引量:14
4
邓如金.
论壮族歌圩的生命力[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9(4):78-81.
被引量:7
5
罗远玲.
审美人类学主客位视野中壮族歌圩及其文化符号意义[J]
.广西民族研究,2003(2):48-55.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黄秉生.
歌圩与壮族的审美意识[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9(1):55-60.
被引量:14
2
周作秋.
论壮族歌圩[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1(4):27-35.
被引量:21
3
农学冠.
壮族歌圩的源流[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2):37-44.
被引量:14
4
手冢惠子.
武鸣桥北村歌圩的文化圈[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1(2):30-35.
被引量:3
5
蒙宪.
歌圩壮称的语言民族学探讨[J]
.民族研究,1988(3):37-45.
被引量:6
6
陆干波.
壮族歌圩文化延续原因初探[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3(1):48-53.
被引量:18
7
张铭远.
歌圩与壮族婚姻[J]
.学术论坛,1986,10(3):35-40.
被引量:3
8
雷达.
“三月三”与“刘三姐”——丰富多彩的壮族民歌[J]
.中国音乐教育,1999,0(3):29-30.
被引量:3
9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A·Von Hayek) 著,邓正来.自由秩序原理[M]三联书店,1997.
10
萧放.
古今节日文化的比较与思考[J]
.西藏人文地理,1998,0(3):4-5.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48
1
徐新建,赵靓.
志地方:人类学写作的跨文化理念与实践[J]
.贵州社会科学,2023(3):98-106.
被引量:1
2
李燕燕.
浅谈壮族三月三歌圩[J]
.戏剧之家,2013(5):82-84.
被引量:2
3
覃慧宁.
传统书写文化视野下的壮族歌谣习俗[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127-132.
被引量:7
4
梁昭.
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J]
.民族文学研究,2007,25(1):139-146.
被引量:7
5
潘晓.
国家化语境中的民歌发展——以广西宜州市为例[J]
.广西地方志,2008(1):60-63.
被引量:2
6
赵琳.
新时代背景下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
.学术论坛,2009,32(5):163-165.
被引量:17
7
覃冬春.
关于地方戏曲和民歌引入广西高师声乐教学的研究[J]
.民族音乐,2010(6):92-93.
被引量:1
8
任旭彬.
想象性边界:刘三姐形象的文化功能[J]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1):6-10.
9
任旭彬.
想像性边界:刘三姐形象的文化功能[J]
.百色学院学报,2011,24(1):30-34.
10
赵明龙.
中越壮岱族群歌圩民俗文化及其保护与开发[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12-18.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150
1
林贵雄.
论壮族民歌特点在创作中的保持与创新[J]
.艺术探索,2001,15(5):10-13.
被引量:4
2
李萍.
论百色市壮族歌圩的源流与价值[J]
.百色学院学报,2009,22(2):121-124.
被引量:6
3
覃义生.
广西东兰壮族蚂■节的调查与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1999(2):69-78.
被引量:17
4
赵毅.
壮族民歌的区域性特征[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2):28-36.
被引量:16
5
梁杏云.
嘹歌·贼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的壮族文化心理[J]
.广西民族研究,1998(3):59-62.
被引量:7
6
白耀天.
《粤风·俍歌僮歌》音义[J]
.广西民族研究,1986(3):108-125.
被引量:4
7
张铭远.
壮族歌圩的社会基础及观念基础[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9(3):25-32.
被引量:3
8
罗汉田.
《嘹歌·唱离乱》时代背景浅探[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3(2):107-110.
被引量:5
9
陆华柏.
广西壮族二声部民歌的和声思维[J]
.音乐研究,1986(3):97-114.
被引量:7
10
冯明洋.
壮族“双声”的腔调类论[J]
.音乐研究,1985(4):16-35.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4
1
黎炼.
壮族歌圩功能探微[J]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2):39-41.
2
吴德群.
壮族山歌文化研究综述[J]
.广西社会科学,2011(11):153-157.
被引量:9
3
高敏.
20世纪末叶壮族音乐研究回顾与展望系列之壮歌研究[J]
.歌海,2016(2):61-77.
被引量:2
4
蒋慧.
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数字动漫创新转化与传播共享——以“壮族三月三”为例[J]
.智库时代,2018(20):109-116.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16
1
潘怿晗.
壮族歌圩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媒介建构初探[J]
.河池学院学报,2013,33(4):115-120.
被引量:1
2
马良.
浅析广西贵港郁江流域壮族山歌的艺术特色[J]
.戏剧之家,2015(7):101-101.
被引量:2
3
包其锋.
壮族山歌融入高师钢琴课程的整合研究[J]
.戏剧之家,2016(3):47-48.
4
李勤,归达永,张继艳.
山歌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3(4):48-51.
被引量:4
5
黄瑛.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品牌创新策略研究[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6):82-85.
被引量:2
6
康磊.
关于西胁隆夫《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的邂逅与译评[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84-88.
被引量:2
7
张继艳,李勤.
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生态美学智慧[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1):15-18.
被引量:3
8
孙荟,殷俊.
数字动漫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装设计中的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20(9):63-65.
9
黄燕君.
自媒体语境下壮族音乐传播话语权的理性构建[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30):244-245.
10
杜雨潇.
数字动漫媒体资源共享系统设计与测试[J]
.微型电脑应用,2021,37(4):102-104.
1
潘立远.
真情实感 纯朴自然──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与《壮族歌圩》[J]
.民族艺术,1994(1):45-49.
被引量:1
2
李萍.
民歌文化资源开发视阈下和谐歌圩的建构——以广西壮族为例[J]
.南方文坛,2009(S1):64-67.
被引量:5
3
绣出的彩锦会说话——多法勒壮族传统刺绣[J]
.今日民族,2002(7):28-28.
被引量:2
4
胡长春.
禅是书家切玉刀——《吴振立书法作品选》读后[J]
.书画世界,2002,0(2):51-51.
5
董欣.
中西方对于音乐起源学说的比较[J]
.大观周刊,2012(19):13-13.
6
王添晨.
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J]
.青年文学家,2015,0(11X):155-155.
7
万丁一.
壮族高腔民歌的演唱特色[J]
.中国音乐,1990(2):74-75.
被引量:3
8
严珺.
山歌好比春江水——漫话广西壮乡山歌[J]
.神州,2011,0(B1):94-97.
9
雷达.
“三月三”与“刘三姐”——丰富多彩的壮族民歌[J]
.中国音乐教育,1999,0(3):29-30.
被引量:3
10
李顺萍.
壮族歌圩文化[J]
.传承,2007,0(4):30-31.
艺术探索
2006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