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的认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出处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2期163-164,共2页
Journal of Liaoning Academy of Governance
参考文献6
-
1[1]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
2韩晓光.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20(3):24-26. 被引量:1
-
3胡文辉.论广告英语的几种比喻修辞[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5,.
-
4李国南.“METONYMY”与“借代”:分类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18-21. 被引量:7
-
5[6]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
6[7]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共引文献7
-
1唐祥金.大学英语教材中常见辞格管窥(二)[J].唐山学院学报,1999,12(3):34-37.
-
2唐祥金.大学英语教材中常见辞格管窥[J].唐山学院学报,1999,12(1):66-71.
-
3徐莉娜.常规关系在借代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含意理论在翻译技巧中的应用之二[J].上海翻译,1999(4):28-31. 被引量:2
-
4李国南.专名“借代”辨析[J].修辞学习,2006(2):35-37. 被引量:1
-
5孙庆珍.英语转喻与汉语借代的生成与认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101-104. 被引量:3
-
6薄景山.英汉“借代”修辞在“代体”选择上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28(12):39-41. 被引量:1
-
7王妍.论肯尼迪演说中修辞手法的探究[J].北方文学(下),2015,0(2):141-142.
-
1朱峻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J].学习与研究(北京),1990(7):31-32.
-
2吴洪明.统一战线理论的哲学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1(1):21-23.
-
3贺梦依.意识形态与国际政治[J].安顺学院学报,2012,14(5):88-91.
-
4张水英,朱云杰.完善我国自由心证制度[J].中外企业家,2009(8X):192-192.
-
5赵永斌,王建锋.抗大教育对政治工作实战化教学的启示[J].基层政治工作研究,2016,0(5):66-67.
-
6冯玉军.俄新版国安战略并非“冷战”檄文[J].保密工作,2016,0(1):56-56.
-
7徐青.非智力因素培养系列(十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理想和信仰[J].家庭教育(中小学版),2009(12):34-35.
-
8孙淑娟.“杖”类词刑具义的形成及其认知解释[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35(5):90-93.
-
9刘远.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与立法[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5):108-114. 被引量:24
-
10赵景爱.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团队教学的启示[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4):5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