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儒林外史》中带后缀“子”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
1
On the stracture of "zi" used as suffix in Unofficial History of The Scholars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著名讽刺小说,其在构词方面颇具特色。该文通过共时历时角度对《儒林外史》中名词加后缀“子”的结构、动词加后缀“子”的结构、名量词加后缀“子”的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儒林外史》中带后缀“子”的用法明显带有江淮方言的特点。
作者
姜蕾
机构地区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出处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19-21,共3页
Journal of Jiaozuo Teachers College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后缀"子"
江淮方言
分类号
H109.3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7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2
1
吴建生.
万荣方言的“子”尾[J]
.语文研究,1997(2):49-53.
被引量:17
2
刘纶鑫.江西上饶社溪方言的"子"尾[J].中国语文,1991,(2).
共引文献
16
1
李仙娟.
临猗方言的“子”尾[J]
.文教资料,2008(9):40-41.
被引量:1
2
姚兰,张睫.
湖南湘乡方言的“子”尾[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6(4):87-88.
被引量:1
3
姚兰,张睫.
湖南湘乡方言的“子”尾[J]
.晋中学院学报,2006,23(4):4-5.
4
辛永芬.
河南浚县方言的子变韵[J]
.方言,2006,28(3):245-254.
被引量:36
5
陈宁.
山东博山方言的子变韵及相关问题[J]
.方言,2006,28(4):316-322.
被引量:25
6
李保同.
浅谈中煤焦化公司煤矿项目开发[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1):108-109.
7
杜丽芳.
漫谈孝义方言的“子”尾[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1):118-119.
8
史素芬.
晋东南方言的“子尾”研究[J]
.语文研究,2012(3):62-64.
被引量:6
9
钟江华.
湖南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民家腔”的“子”尾[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1):126-130.
被引量:1
10
王临惠.
晋豫一带方言Z变音源于“头”后缀试证[J]
.中国语文,2013(4):308-315.
被引量:20
同被引文献
76
1
薛艳.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7-48.
被引量:2
2
王丽文.
以思想贯穿结构,以反讽为基调的文人成熟之作——论《儒林外史》独特的艺术贡献[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S1):200-203.
被引量:1
3
陈莉.
近年《儒林外史》英译研究回眸[J]
.时代文学,2009(8):36-37.
被引量:2
4
金春媛.
明清时代小说家创作矛盾性的文化思考——以《儒林外史》为例[J]
.时代文学,2008(16):93-94.
被引量:3
5
叶荧光.
《儒林外史》副词“都”[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2):31-34.
被引量:1
6
刘洪强.
透视《儒林外史》中的“死亡”意象——兼及吴敬梓的生命意识[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1(3):8-12.
被引量:5
7
肖峰旭.
《金瓶梅》与《儒林外史》审丑特质刍议[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12):3-5.
被引量:2
8
彭虎勰.
析《儒林外史》中的几个江淮方言词[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3):324-324.
被引量:1
9
朱鹏.
《儒林外史》《歧路灯》思想倾向简论[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52-52.
被引量:1
10
朱建华.
入世与出世:吴敬梓的两难抉择——论《儒林外史》中仕与隐的矛盾[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1):73-7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王超龙.
近五年《儒林外史》研究综述[J]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2):52-5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姜雪.
《儒林外史》蕴含的安徽文化特色[J]
.保定学院学报,2014,27(5):103-108.
2
王秋.
《儒林外史》语言探究[J]
.北方文学(中),2017,0(6):255-255.
1
吴敬梓.
儒林外史(精缩本)[J]
.作家教你写作文(初中版),2003(4):46-48.
2
华紫武,任丹丹.
《儒林外史》“把”字句探究[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9(3):104-106.
被引量:2
3
齐静.
《儒林外史》中的人称代词[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103-106.
被引量:3
4
文美振.
《儒林外史》中的“把”字句和“将”字句[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45-49.
被引量:4
5
陶佳琦,龚晓斌.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下《儒林外史》委婉语英译研究[J]
.语文学刊,2016,36(24):44-46.
被引量:1
6
吕俊.
“这”和“那”英译小议[J]
.中国翻译,1996(6):28-31.
7
李冰.
《儒林外史》及英译本指示照应衔接手段对比[J]
.枣庄学院学报,2011,28(3):109-112.
8
叶荧光.
《儒林外史》副词“都”[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2):31-34.
被引量:1
9
付娆.
《儒林外史》翻译中称呼语的人际意义[J]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02-104.
10
王英慧.
《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J]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4):20-21.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