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旧城更新与城市文化再生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城市更新的现实意义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城市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地域及不同时代特色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与建筑形式。形成城市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作者
赵全儒
李平
机构地区
南阳理工学院
出处
《魅力中国》
2008年第14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旧城更新
延续性
旧城区
文化再生
分类号
TU984.11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陈林.
历史文化名城的脆弱性及相关对策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24(2):60-62.
被引量:5
2
徐莎莎.
旧城住区更新策略探讨——以武汉市黎黄陂路及其周边地块的保护与更新为例[J]
.规划师,2006,22(8):33-35.
被引量:7
3
万艳华.
论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相契合的方法与途径[J]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18(3):62-65.
被引量:20
4
彭寒梅.
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历史地段的发展[J]
.国外城市规划,1995,11(1):6-9.
被引量:18
5
吴良镛.
“抽象继承”与“迁想妙得”——历史地段的保护、发展与新建筑创作[J]
.建筑学报,1993(10):21-24.
被引量:27
6
罗德·哈克尼,张百平.自助自建 改造城市[J].建筑学报.1988(08)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潘军,黄锦.
古城文物资源保护的监控与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19(4):46-50.
被引量:2
2
吴良镛.
“抽象继承”与“迁想妙得”——历史地段的保护、发展与新建筑创作[J]
.建筑学报,1993(10):21-24.
被引量:27
3
彭寒梅.
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历史地段的发展[J]
.国外城市规划,1995,11(1):6-9.
被引量:18
4
陶德凯,黄亚平.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6,23(1):88-92.
被引量:2
5
罗德·哈克尼.自助自建,改造城市[J].建筑学报,1988,(8):60-62.
6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7
张文凌.丽江古城文化危机四伏[N].中国青年报,2003-02-13.
8
向树青.聚焦历史文化名城:旧城改造强势文化保护弱势[EB/OL].(2006-09-22).http://arrc.blog.hexun.com/6073078d.html.
9
中国世界资产网办公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缘何千呼万唤不出来[EB/OL].(2000-10-24).http://www.cnwh.org/news/news.asp?news=80.
10
劭勇.城市遗产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共引文献
66
1
严黎.
对于武汉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思考——从昙华林的保护说起[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335-335.
被引量:1
2
谢栋涛,林永乐.
关于中国城市历史地段改造的探究——对上海新天地改造的一点质疑[J]
.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4,21(2):28-31.
被引量:7
3
王士兰,吴德刚.
城市设计对城市经济、文化复兴的作用[J]
.城市规划,2004,28(7):54-58.
被引量:12
4
肖彬.
浅议地域文化与城镇特色[J]
.城市开发,2004(7):32-34.
被引量:13
5
林碧香.
从宁德宾馆创作谈地方建筑文化的探索与实践[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7(3):286-287.
6
郑默凡,何子张.
城市文化的空间规划与表达——东关大街街区概念规划[J]
.南方建筑,2006(1):23-25.
被引量:2
7
王世福,薛颖.
城市设计中的美学控制[J]
.新建筑,2004(3):50-53.
被引量:6
8
赵秀敏,丁承朴,王竹.
杭州清河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J]
.华中建筑,2004,22(5):133-136.
被引量:2
9
林碧香.
旅馆建筑的地方风格和传统文化——宁德宾馆建筑创作回顾[J]
.福建建设科技,2006(5):39-40.
10
徐莎莎.
旧城住区更新策略探讨——以武汉市黎黄陂路及其周边地块的保护与更新为例[J]
.规划师,2006,22(8):33-35.
被引量:7
1
任光明,聂德新,左三胜.
滑带土结构强度再生研究[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7(3):7-12.
被引量:29
2
余文婷,金恩贞,洪宽善.
后工业景观的生态性再生研究[J]
.设计,2015,28(11):65-67.
被引量:8
3
莫畏.
伪满皇宫勤民楼的再生研究[J]
.低温建筑技术,2007(4):25-26.
4
宋来福.
城市棕地的景观再生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J]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5(3):84-86.
5
李浈.
千古一村,再现盛景——杏花村的历史景观及其再生研究[J]
.南方建筑,2009(4):16-20.
6
唐洪亚.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再生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114-118.
7
邱杨.
小城市以街巷为联系的旧区再生研究[J]
.四川建筑,2016,36(5):28-29.
8
索健,范悦,马琳.
对日本大学中既有住宅再生研究之思考[J]
.建筑学报,2012(S2):153-156.
9
牟杨.
城市旧工业建筑再生研究[J]
.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7):46-47.
10
汪丽君.
历史环境的人文解析与再生研究——基于建筑类型学理论的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527-530.
被引量:8
魅力中国
2008年 第1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