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海鸥》的双重性——兼谈契诃夫对现代戏剧的贡献
被引量:2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2期29-31,共3页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3
-
1[1][4][5][7][苏]叶尔米洛夫.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
2[3]契诃夫戏剧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
3[9][苏]帕佩尔内.契诃夫是怎样创作的[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同被引文献9
-
1王晓红.海鸥——孤独的精神符号——契诃夫戏剧作品《海鸥》解读[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2):43-47. 被引量:2
-
2王一舸.飞翔的和望着飞翔的——关于《海鸥》的评析[J].戏剧文学,2007(1):77-81. 被引量:1
-
3张富坚.俯瞰的现实——由《海鸥》看契诃夫戏剧中的象征主义[J].戏剧文学,2008(10):46-49. 被引量:6
-
4刘明厚.契诃夫戏剧中的悲剧因素——论《海鸥》与演出[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4):34-42. 被引量:5
-
5彭涛.谈《海鸥》[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7(1):33-43. 被引量:3
-
6高子文.《海鸥》和我们的时代[J].戏剧艺术,2011(2):46-51. 被引量:1
-
7胡明华.论契诃夫《海鸥》的角色塑造[J].艺术探索,2012,26(2):62-65. 被引量:3
-
8陈晖.契诃夫戏剧的艺术特色[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140-144. 被引量:3
-
9贾艳艳.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语境中西方悲剧观念的流变[J].江苏社会科学,2004(4):160-164. 被引量:2
-
1朱春华.重访密支那[J].四川统一战线,2011(4):47-47.
-
2彭光华.浅谈《玩偶之家》结尾的艺术效果[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2):114-116.
-
3张斌璐.观众的“暧昧”大餐 话剧《暧昧》[J].上海戏剧,2013(8):22-23.
-
4张育年.走出困惑:关于现代戏剧的思索[J].社会科学,1990(9):62-65.
-
5E.沃格尔,汪婉.关于中国的现代化[J].国外社会科学,1985(9):43-44.
-
6吴金.关于民族语言与现代社会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9(6):44-49.
-
7徐肇城,陈立明,汪培文.传统文化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3(5):40-41.
-
8陈立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J].山东社会科学,1993(4):80-81.
-
9高桥毅夫,何培忠.日本经济新双重结构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82(10):50-51.
-
10李乃坤.黄嘉德先生与萧伯纳研究[J].文史哲,1993(2):77-7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