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2期85-87,共3页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1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294.
共引文献55
-
1饶银华.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建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6(3):9-13.
-
2项久雨.论全球化背景下德育价值的主体性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04(4):123-125. 被引量:5
-
3杨生博,毛龙灿,徐建昌.论“杂化观念”[J].理论月刊,2003(9):40-42.
-
4张光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境界[J].咸宁学院学报,2002,22(5):23-24. 被引量:1
-
5周国新.《史记》中的诗色彩[J].理论月刊,2005(6):134-136.
-
6梁柱.陈云论党内民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3):11-17.
-
7余建新,钱国靖.个人财产变化与经济转型[J].理论月刊,2005(7):80-82.
-
8刘涛.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J].教育与职业,2005(21):55-56. 被引量:12
-
9张金成.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25(4):13-16. 被引量:2
-
10赵兴华.信仰的危机与主体的困惑——从拉康的欲望观解读现代人的精神境域[J].理论月刊,2005(11):36-40. 被引量:1
-
1林今柱.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说质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3(2):17-21.
-
2田野.浅析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J].青春岁月,2013(23):30-30. 被引量:1
-
3李焱.网络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控制[J].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9(2):49-54.
-
4赵仲英.科学与民主的再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1990(2):6-12.
-
5马克思很早就已使用“对立统一规律”这一术语[J].社会科学,1983(4):96-96.
-
6詹方瑶.试论俄国产业革命的道路[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7(1):96-104. 被引量:2
-
7李文选,李锦昆.马克思关于非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及其意义[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11(1):8-12.
-
8林振草.人口、商品、暴力与封建制度的解体[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3):81-86.
-
9孔令栋.社会主义与农民[J].山东社会科学,1988(3):51-53.
-
10彭树智.巴枯宁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向无政府主义的蜕变[J].人文杂志,1982(3):36-4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