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99-100,共2页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同被引文献13
-
1曹志国.语素辨析中特殊问题的处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S2):66-67. 被引量:3
-
2苑春法,黄昌宁.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及构词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8,12(2):8-13. 被引量:89
-
3董为光.“语素替换确定法”献疑[J].语言研究,1994,14(1):30-35. 被引量:6
-
4白俊耀.语素识别中的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5(3):106-110. 被引量:2
-
5夏允贻.语素分析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9(1):135-140. 被引量:2
-
6张志公.谈汉语的语素——并略介绍哈尔滨语法教学讨论会[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4-18. 被引量:24
-
7陈保亚.论平行周遍原则与规则语素组的判定[J].中国语文,2006(2):99-108. 被引量:12
-
8郭曙纶,朴贞姬.《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笔画数统计报告[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6(11):39-40. 被引量:5
-
9尹斌庸.汉语语素的定量研究[J].中国语文,1984,(5):538-347.
-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分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
1陈友良.“突然”和“忽然”[J].语文月刊,2008(3):22-22.
-
2董革非.结构主义与转换生成语法的对比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448-451. 被引量:11
-
3陈霞.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与伦敦学派的比较[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53(6):26-29. 被引量:1
-
4李荣.美国结构主义与转换生成语法之比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92. 被引量:2
-
5曹霈.直接成分分析法与变换分析法比较研究[J].北方文学(下),2014,0(10):131-131.
-
6王文胜.汉语语素确定的若干意见[J].台州师专学报,2000,22(4):77-78.
-
7占勇.关于汉语“语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3):102-108.
-
8强晓斌.“は”“へ”为助词时为什么读为“wa”“e”[J].日语知识,2007(1):23-23.
-
9祝清凯.现代汉语语素在语法、词汇、语音、文字四个层面的表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53-55. 被引量:2
-
10李圃,高精錬.现代维吾尔语外来语素研究初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8):6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