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脉象与心理诊断的体会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医脉学源于《内经》,临床应用于《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理论成形于《脉经》,经历浩浩数千年的发展,作为中医诊断手段望、闻、问、切的最后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已成为具有中医特色诊断方法的标志。无论历史和现代,凡确有名望的中医家,无不凭三部九候之审,而知五脏六腑之虚实,气血阴阳之盛衰,六淫七情之所属,气痰血瘀之所病。他们娴熟的脉诊技巧和高超的脉诊水平,以及令人钦服的诊治效果,足以证明中医脉诊有着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笔者在长期学习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偶有心得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现与同道们分享和商榷。不妥之处,诚请学术前辈不吝赐教。 1 脉象与心理诊断 关于脉象与心理活动、情感的关系,早在《内经》就有很多论述。《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灵枢·本神篇》曰:“脉舍神。”《素问·五藏别论》曰:“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现于气口。”《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凡人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华佗在《华氏中藏·脉要论》中说:“长人脉长,短人脉三,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喜伤心脉则虚,怒气肝脉则懦,思虑伤脾脉...
作者 徐虎军
出处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3年第S1期-,共2页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