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25,共13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同被引文献33
-
1路文彬.救救文学批评——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J].文艺争鸣,1998(1):66-70. 被引量:10
-
2伍立杨.穷途上的人生销磨——读《心香泪酒祭吴宓》[J].当代文坛,1997(5):58-59. 被引量:1
-
3金元浦.文化研究:学科大联合的事业[J].社会科学战线,2005(1):246-253. 被引量:35
-
4南帆.启蒙与操纵[J].文学评论,2001(1):61-70. 被引量:24
-
5唐欣.文化批评:新的可能性[J].甘肃社会科学,1999(1):30-32. 被引量:1
-
6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2001,(2).
-
7(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70.
-
8(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
9[3][美]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
10[5][美]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引证文献6
-
1李胜清.新媒体技术的实践论命意解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4):166-170. 被引量:5
-
2蒲永玲.本土狂欢与文化自恋——以湖南卫视为例对娱乐节目方言化的冷思考[J].科技信息,2013(6):212-212.
-
3张邦卫,姜孝源.倾听文学的呻吟——探究现代传播媒介对文学的消解[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1):79-82. 被引量:1
-
4张邦卫,李胜清.直面文学的式微——现代传播媒介与文学诗性空间萎缩的内在关系之审视[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82-85. 被引量:4
-
5全展.略论传记文学的批评原则[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8(1):48-52.
-
6张邦卫.倾听文学的呻吟——探究现代传播媒介对文学的消解[J].文艺评论,2003(1):4-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周丽萍.金庸小说流行的传播学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8,20(2):32-36. 被引量:2
-
2杨光洲.论媒体批评兴盛的文化语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21-23. 被引量:1
-
3罗安永.异质空间与文学——媒介诱导下的文学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20):67-68. 被引量:1
-
4邓泽辉,唐艳春.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出版,2013(9):50-53. 被引量:5
-
5邓泽辉,唐艳春.移动终端电子期刊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2013(7):55-58. 被引量:8
-
6李新东.论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J].北方文学(下),2016,0(6):15-16.
-
7高云微,李明哲.中国新媒体研究述评 (2000-2013)[J].新媒体与社会,2014(1):79-105. 被引量:5
-
8陈蔚.大众传媒与文学关系刍议[J].时代文学,2010,0(6):216-217.
-
9张秀丽,李开渝,李智.技术、政策、平台与学术自主性: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核心议题演变的驱动力考察[J].新闻与写作,2021(9):46-53. 被引量:7
-
10徐婷婷.传播学视角下微电影与传统影院电影的差异[J].新闻传播,2015(3X).
-
1郜元宝.“末人”时代忆“超人”——“鲁迅与尼采”六题议[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1):40-53. 被引量:5
-
2胡念邦.你不应该沉默[J].跨世纪(时文博览),2006,0(10):22-23.
-
3宗鹤祥.这不是巧合[J].快乐学数学(小学版),2009(7):16-16.
-
4宋静茹.孩子[J].布老虎青春文学,2006,0(3):113-117.
-
5宗鹤祥,宗学军(指导老师).这不是巧合[J].小学数学大眼界,2009(7):60-60.
-
6邓俊能.论林语堂对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贡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1):67-68. 被引量:1
-
7残雪.通往梦幻之乡[J].上海文学,1999(5):68-69. 被引量:1
-
8余中华,阎真.“我表现的是我所理解的生活的平均数”——阎真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8(4):47-51. 被引量:24
-
9肖刚.肖刚散文二则[J].北大荒文学,2008,0(1):68-70.
-
10吴克梅.小康达标与平均数[J].中华诗词,2011(9):5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