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同情及其它——与摩罗先生商榷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1-,共1页
-
1摩罗.当代知识分子的教育背景[J].文艺争鸣,2001(3):40-41.
-
2《中年时代》[J].南方人物周刊,2005,0(10):89-89.
-
3张瑜,张琳.文学史写作的求“真”精神[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67-72.
-
4孙先科.如何深化“十七年”的小说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9(4):1-4.
-
5王文龙.“根”的失落——浅析韩少功小说创作对“根”的背反[J].丝绸之路,2010(4):67-68.
-
6陈敬夫.赋体探源[J].中国文学研究,1988(3):32-37.
-
7施国美.读《再谈格律诗的“求正容变”》[J].中华诗词,2011(2):5-5.
-
8张宏生.唐诗研究的新创获[J].文学遗产,1999(3):117-118.
-
9李力.被夸大的“历史的同情”:蒲松龄的科举考试观念研究——以《聊斋志异》的文本分析为例[J].蒲松龄研究,2009(1):5-13. 被引量:1
-
10王元忠.那时的风景——霍松林先生《文艺学概论》述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35(4):2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