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后感性的缘起和任务 被引量: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行为、VIEDO等的展示日趋增多,在艺术界对观念艺术方式的理解见仁见智时,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创作现象不期而至,它呼应了前几年开始在英国及各国巡回而具有相当国际影响的“感觉”展。而在中国,随着“后感性”展的推出和有代表性理论的出现,问题已经到了学术界无法回避的程度,中国当代批评当然不应陷入失语状态。在此我们特邀了几位当代艺术积极参与人士对此问题进行探讨,这之中有该说法的提出者邱志杰,也有同属于新一代批评家策划人的皮力,另外两篇各有自己不同的角度。讨论的主题是“当代艺术的感觉方式”。
作者 邱志杰
机构地区 浙江美术学院
出处 《美苑》 2001年第5期2-5,共4页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32

  • 1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84-88. 被引量:33
  • 2李云,王巧.关于数字艺术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3):158-160. 被引量:6
  • 3马凌燕.影像艺术的概念范畴与审美特征[J].艺术百家,2006,22(2):133-137. 被引量:12
  • 4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 5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 6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 7约翰·扭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陈世怀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 8作者对邱志杰采访录音资料.
  • 9贡布里希.贡布里希论设计[M].范景中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 10潘知常.美学的边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3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