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6-188,共3页
Histor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3
-
1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2):5-13. 被引量:273
-
2陈寅恪撰唐振常导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
-
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共引文献272
-
1万姗姗,艾美伶.后疫情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2):17-22. 被引量:3
-
2李宇舟.两汉时期文化圈层视角下的云南城镇发展[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22(1):87-97.
-
3孙秀玲.新时代西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4):62-69. 被引量:15
-
4郑宏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视域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22-29. 被引量:12
-
5严松.共同体的重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J].社会主义研究,2023(1):1-8. 被引量:6
-
6周雯汐.理论、历程与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S01):58-65. 被引量:1
-
7李鹏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辩证法意蕴[J].时代报告(学术版),2022(9):7-9.
-
8海路,李祎晨.论民族教育研究的空间结构——基于费孝通的学术研究路径[J].西北民族研究,2022(4):56-68. 被引量:5
-
9张亚辉.和而不同:费孝通的中华民族丛体概念解析[J].西北民族研究,2022(4):31-43. 被引量:10
-
10张巍贾,仲益.新时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理路浅探[J].青海民族研究,2019,0(4):7-12.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34
-
1程浩.清华简《四告》的性质与结构[J].出土文献,2020(3):21-36. 被引量:13
-
2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5-12. 被引量:392
-
3周大鸣.关于中国族群研究的若干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2-10. 被引量:19
-
4刘克敌.20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5):60-65. 被引量:7
-
5孙宏开.白马语是藏语的一个方言或土语吗?[J].语言科学,2003,2(1):65-75. 被引量:19
-
6周庆生.中国“主体多样”语言政策的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2):32-44. 被引量:49
-
7宁可,蒋福亚.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和忠君观念[J].历史研究,1994(2):79-95. 被引量:23
-
8北京大学历史系三年级三班研究小组.关於隋唐史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问题——评陈寅恪先生的“种族—文化论”观点[J].历史研究,1958(12):37-52. 被引量:6
-
9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J].史学理论研究,1999(4):40-49. 被引量:10
-
10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1):21-32. 被引量:177
引证文献8
-
1彭华.《华佗传》《曹冲传》疏证——关于陈寅恪运用比较方法的一项检讨[J].史学月刊,2006(6):77-84. 被引量:7
-
2牟振宇.陈寅恪“胡化说”由来探析[J].学术探索,2008(1):95-98. 被引量:3
-
3彭华.王国维与巴蜀学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3):315-325. 被引量:3
-
4彭华.嘉靖与道教关系述论[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6-11. 被引量:2
-
5彭华.王朝正统论与政权合法性——以商周鼎革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22-131. 被引量:3
-
6张积家,冯晓慧.族群边缘: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发展研究的最佳视角[J].教育文化论坛,2022,14(4):55-70. 被引量:2
-
7张积家,于玲.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耦合——论陈寅恪民族认同思想之“化认说”[J].广西民族研究,2023(2):9-18. 被引量:5
-
8苏航.“河北胡化”新论——一个基于中原传统社会与政治结构的阐释[J].民族研究,2024(4):73-94.
二级引证文献24
-
1彭华.王国维与巴蜀学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3):315-325. 被引量:3
-
2杨琳.华佗之名来自外语吗[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1):125-128. 被引量:1
-
3张雷.皖北地区先秦至魏晋养生家和养生文献略说[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2):11-13.
-
4杨文春.汉唐时期蔡州(汝南郡)社会文化的变迁——淮河上游地域社会研究之一[J].兰州学刊,2015(4):52-58. 被引量:2
-
5彭华.贺麟译学大义述--兼与严复、梁启超、王国维、陈康相参照[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7-97. 被引量:4
-
6贾利涛.20世纪中叶以来古代名医传说研究述评[J].中医药文化,2017,12(3):18-26. 被引量:1
-
7彭华.宝剑与中国文化[J].关东学刊,2018(1):60-69.
-
8黄思敏.新世纪以来关于陈寅恪文学研究方法的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2018,0(25):135-137.
-
9彭华.陈寅恪在成都(1943-1945)[J].关东学刊,2019(5):96-108. 被引量:1
-
10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兼论民间故事起源研究[J].民族艺术,2022(5):42-52. 被引量:2
-
1刘梦溪.“有教无类”——论陈寅恪先生的种族与文化观点[J].中国文化,1991(1):110-116. 被引量:3
-
2胡欣.体验共鸣之旅 创见美好未来——随“中国青年友好使者代表团”访韩有感[J].重庆与世界,2015,0(15):84-87.
-
3石硕.《格萨尔》与康巴文化精神[J].西藏研究,2004(4):61-64. 被引量:9
-
4胡守为.博大精深的学者陈寅恪[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3):72-76.
-
5妙趣横生筷文化[J].支部生活(山东),2010(3):54-54.
-
6姜寿兰.加强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全面发展[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1999,12(6):23-26.
-
7牛征宇,安特卫普时装博物馆(图).老牌新活力[J].数码设计(surface),2009(10):41-41.
-
8干春松.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J].教学与研究,1997(12):42-45. 被引量:3
-
9柳杨.筷子趣谈[J].中华文化画报,2007,0(3):84-87.
-
10王国宇,张衢.湘学研究述评[J].船山学刊,2014(2):56-6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