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女性的痛觉:孤独感和死亡意识——萧红与伍尔夫比较
被引量: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平行研究角度梳理分析萧红与伍尔夫创作中孤独和死亡两大主题的异同。通过剖析中英两位女性所表现的倍受压抑的女性意识 ,阐释女性在男权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下的痛苦 ,以此揭示萧红与伍尔夫女性文学创作的特质。
作者
柴平
机构地区
黑龙江呼兰师专中文系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11-116,共6页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萧红
伍尔夫
孤独
死亡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110
引证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26
参考文献
1
1
季红真.
叛逆者的不归之路[J]
.读书,1999,0(9):24-33.
被引量:16
共引文献
15
1
张泉泉.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双重文本[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4):33-35.
2
黄万华.
鲁迅传统和战时中国文学[J]
.东岳论丛,2005,26(4):9-14.
被引量:4
3
魏家李.
无处安放的灵魂——论战争对萧红创作的影响[J]
.沈阳大学学报,2008,20(3):16-18.
4
陈荣香.
生命早春里的一缕轻烟——对《小城三月》主人公翠姨的命运分析[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69-71.
5
舒多多.
文本内外的双重幻灭——关于《生死场》、《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的连续性解读[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65-68.
被引量:1
6
陈思广.
《呼兰河传》接受70年:四种视阈与三个问题[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2):92-99.
被引量:2
7
刘爱华.
萧红小说创作路向选择的文化意义[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8):6-14.
8
刘爱华.
《后花园》:萧红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2):1-6.
9
刘爱华.
难以跨越的鸿沟:两个世界,两种人生——论萧红小说《桥》中人物的心理架构[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5):1-8.
10
吴翔宇.
在动态历史语境中透析“鲁迅形象”——评陈国恩《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J]
.学术评论,2021(3):66-7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10
1
王丽丽.
时间的追问:重读《到灯塔去》[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4):63-67.
被引量:22
2
罗婷,李爱云.
伍尔夫在中国文坛的接受与影响[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5):89-93.
被引量:5
3
姜云飞.
“双性同体”与创造力问题──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理论批评[J]
.文艺理论研究,1999(3):34-40.
被引量:11
4
申富英.
评《到灯塔去》中人物的精神奋斗历程[J]
.外国文学评论,1999(4):66-71.
被引量:9
5
葛桂录.
边缘对中心的解构——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另一种阐释视角[J]
.当代外国文学,1997,18(2):171-175.
被引量:6
6
李乃坤.
沃尔芙的《到灯塔去》[J]
.外国文学研究,1986,8(1):111-115.
被引量:3
7
单元.
女性的困惑与宿命──萧红爱情悲剧溯源[J]
.中国文学研究,1999(4):74-80.
被引量:4
8
王家湘.
二十世纪的吴尔夫评论[J]
.外国文学,1999(5):61-65.
被引量:19
9
张金凤.
曼斯菲尔德·《序曲》·新文体[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6):81-83.
被引量:2
10
林树明.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批评简论[J]
.中国比较文学,1995(2):76-91.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18
1
赵慧,申彦霞.
伍尔夫研究评析[J]
.长城,2010(6):105-106.
2
赵慧,申彦霞.
伍尔夫研究述评分析[J]
.长城,2010(12):41-42.
3
范晨.
“达洛卫夫人”的死亡痛觉——《达洛卫夫人》与《时时刻刻》的互文性阅读[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3,16(4):44-47.
4
杜娟.
死与变:《达洛维太太》、《到灯塔去》与《海浪》的深层内涵[J]
.外国文学研究,2005,27(5):65-71.
被引量:8
5
袁梅.
孤独的灵魂 悲悯的情怀——也谈萧红[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78-80.
6
蒋璐.
在自我中挣扎:达罗卫夫人对峙生存状态下的女性痛觉[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8(10):58-61.
被引量:3
7
吕洪灵.
情理的迷失——管窥当代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写作观批评[J]
.外语研究,2007,24(1):70-73.
8
张虹.
在生生死死中循环——从《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看伍尔夫的死亡意识[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7(2):105-107.
9
陈露.
伍尔夫对“基督受难”原型的戏仿——看《达洛卫夫人》中赛普蒂默斯的现代虚无[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65-67.
10
赖雄文.
萧红创作中的孤独意识[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10):43-45.
二级引证文献
26
1
李君英.
解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死亡意识[J]
.文教资料,2008(26):25-26.
2
范晨.
“达洛卫夫人”的死亡痛觉——《达洛卫夫人》与《时时刻刻》的互文性阅读[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3,16(4):44-47.
3
蔡玉侠,赵英俊.
《达洛卫夫人》中赛普蒂默斯的存在主义英雄形象[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0(4):50-53.
4
李茂秀.
人生:挣扎与妥协之间——论伍尔夫《达洛维夫人》[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12):113-114.
被引量:8
5
李玉红.
《海浪》中伯纳德的形象分析[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7):45-45.
6
郭成玉.
《飞蛾之死》中的“小”与“大”以及二者的融合[J]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9(7):58-61.
被引量:2
7
高奋.
新中国六十年伍尔夫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5):83-93.
被引量:12
8
谭欣欣.
存在主义哲学视角下现代人身份认同危机——以意识流小说《海浪》为例[J]
.经济视角(中),2011(5):130-130.
被引量:1
9
魏春霞.
伍尔夫对人类社会的救世良方——论《达洛维夫人》中对二元对立的解构[J]
.文学界(理论版),2011(3):146-148.
被引量:1
10
张愿贞.
浅析艾丽丝·沃克作品中的黑人女性主体性建构[J]
.科技信息,2011(33):309-309.
1
达丹.
背影[J]
.山花,1997,0(5):68-68.
2
刚杰·索木东.
舟曲,太近的灾难让我彻底失语[J]
.飞天,2010(17):73-74.
3
指纹.
青铜骑士(长诗)[J]
.山花,2005(7):4-26.
4
曹东.
曹东诗歌[J]
.诗选刊,2005,0(4):49-49.
5
鲁迅.
喝茶[J]
.写作(中),2007,0(24):1-1.
6
范晨.
“达洛卫夫人”的死亡痛觉——《达洛卫夫人》与《时时刻刻》的互文性阅读[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3,16(4):44-47.
7
九穗.
变形记[J]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2016,0(1):20-26.
8
张琢真.
那个为爱活着的女人[J]
.时代风采,1999(10):17-19.
9
樊健军.
食指之痛[J]
.跨世纪(时文博览),2006,0(2):32-33.
10
蒙莎,货货.
青山祭[J]
.章回小说(中下),2015,0(4):37-59.
外国文学研究
200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