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0年第3期19-22,共4页
Journal of 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共引文献11
-
1雷泽,江涌.“东亚模式”与产业结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3-66.
-
2丁剑平,王璐.汇率升值对就业影响的中日比较[J].现代日本经济,2006,25(2):27-31. 被引量:9
-
3范欢欢,王相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1):56-58. 被引量:41
-
4魏杰.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些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1):62-67. 被引量:14
-
5刘洪钟.日本经济走向何方[J].现代日本经济,2000(1):12-15. 被引量:2
-
6孔旭成.中日比较视角下汇率升值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6):91-92.
-
7武石桥,李京.汇率变动对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物价,2014(7):81-84. 被引量:1
-
8成定平,淦苏美.汇率升值与产业升级:一个文献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18(6):118-124.
-
9李钢,王茜.美国需求端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9,39(3):33-51. 被引量:3
-
10薛敬孝,张兵.日本经济周期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J].现代日本经济,2003,22(5):6-1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203
-
1王花荣.产业跨区域转移中的动力机制分析[J].金融经济,2007(18):89-91. 被引量:5
-
2杜传忠,韩元军,张宪国.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及粘性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32(5):5-11. 被引量:23
-
3刘辉煌,杨胜刚,张亚斌,熊正德.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向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J].求索,1999(1):4-9. 被引量:37
-
4王先庆.跨世纪整合:粤港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J].广东商学院学报,1997,12(2):31-36. 被引量:17
-
5何钟秀.论国内技术的梯度转递[J].科研管理,1983,4(1):18-21. 被引量:26
-
6贾苏颖,马元鹤.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J].国际贸易,1988(12):16-19. 被引量:1
-
7李具恒,李国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整合与创新——基于梯度推移理论内在机理的扩展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94-98. 被引量:32
-
8叶绿秋,王培县.梯度理论及其在中国西部开发实践中的应用[J].市场论坛,2004(4):9-10. 被引量:6
-
9李具恒,李国平.区域经济广义梯度理论新解[J].社会科学辑刊,2004(5):61-65. 被引量:11
-
10谢刚,李国平.广义梯度理论中梯度的解释结构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22(5):1-6.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22
-
1王英,沈菊琴,彭红云.浅谈东部的产业转移[J].市场周刊,2003,16(9):92-93. 被引量:7
-
2张志明,刘水源.广西东部四市承接产业转移策略研究[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0(12):33-34.
-
3吴安.中国产业及劳动力逆向流动分析——以重庆与北京、广东的比较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12-19. 被引量:39
-
4滕聪.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0):10-13. 被引量:1
-
5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2006(10):91-96. 被引量:121
-
6冯国亮.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6):66-67.
-
7杨春燕.着力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文章——加快贺州市工业化进程的一点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7(11S):51-53.
-
8郭立宏,马雄光,喜济峰.广西如何增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J].学术论坛,2007,30(11):128-131. 被引量:1
-
9李金生,孙辉,蒋瑛.四川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研究[J].社科纵横,2009,24(1):39-40. 被引量:3
-
10朱艳丽.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产业转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66-6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32
-
1李晓颖,石连娇,王欢.区域间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演变——基于技能岗位匹配视角的分析[J].产业组织评论,2022(4):73-90.
-
2鲍伶俐.资本逻辑、技术逻辑与经济空间生成机制——浦东层级经济空间体系生成案例[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3):3-10. 被引量:4
-
3冯登艳.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河南产业升级[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3):87-90. 被引量:5
-
4达捷.产业转移与四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当代经济,2012,29(8):88-89. 被引量:1
-
5耿文才.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纺织业区际转移的粘性分析[J].地理研究,2015,34(2):259-269. 被引量:20
-
6王燕玲,林峰.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J].经济问题探索,2005(2):11-14. 被引量:26
-
7李晖,王莎莎.基于TOPSIS模型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0,28(8):64-69. 被引量:19
-
8王兴中.区际要素流动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产业转移[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5(3):32-34. 被引量:3
-
9王兴中.要素流动与我国地带间的产业梯度转移[J].改革与战略,2006,22(1):94-96. 被引量:11
-
10邱振国,郭雅江.劳动力要素对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6(5):52-53. 被引量:4
-
1孙佳.产品内分工的文献综述[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5):34-37.
-
2王波兰.“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高层论坛”观点精粹[J].深圳特区科技,2005(6):48-51.
-
3王红缨.新疆广告产业发展阶段及发展机遇[J].新闻传播,2015(7):6-7. 被引量:1
-
4汪成,高红贵,刘荣.碳生产率变动与生态文明质量提升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5):211-214.
-
5张惠忠.社会审计发展的外部环境浅探[J].福建财会,1998(2):34-34.
-
6冯仑.中国企业欠缺的四类文化氛围[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6-9.
-
7郑士贵.科学的统计问题[J].管理观察,1996,0(2):32-32.
-
8阿铭.允许外资并购中国国企500强[J].管理与财富,2002(6):67-69. 被引量:1
-
9付五平.浅析东道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J].全国商情,2010(24):98-99.
-
10张金节.新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跨国公司经营战略[J].世界经济,1995,18(1):32-3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