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被引量:17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06-110,共5页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14
-
1罗明义.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J].学术探索,1999(2):83-86. 被引量:18
-
2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12(2):36-38. 被引量:109
-
3陈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1):83-88. 被引量:18
-
4江帆.论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的贬值与增值[J].民俗研究,1997(1):4-9. 被引量:6
-
5管宁生.云南丽江纳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15(3):88-89. 被引量:9
-
6苏东海.关于生态博物馆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1995(2):2-4. 被引量:42
-
7宋兆麟.切勿把民俗庸俗化[J].民俗研究,1995(1):13-14. 被引量:15
-
8刘圣佳.文化是明天的经济[J].民俗研究,1995(1):14-14. 被引量:2
-
9白祖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几个问题[J].民俗研究,1995(1):14-15. 被引量:10
-
10罗汉田.专项旅游必须重视民俗文化[J].民俗研究,1995(1):18-18. 被引量:4
共引文献215
-
1施媛媛,彭璐珞.神圣性与物质性:民俗旅游开发与现代转型中的文化冲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3(4):97-104. 被引量:12
-
2赵桑纯,赵东.文化生态和文化空间保护视角下的苗族纹饰非遗文创[J].多彩贵州文化学刊,2023(1):163-177.
-
3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15(3):8-10. 被引量:230
-
4吴迎春,杨晓云.国内民俗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影响研究综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z1):421-425.
-
5简王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若干问题探讨——以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旅游区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z1):84-87. 被引量:2
-
6于景春.导论[J].民族艺术研究,2000,13(S1):2-6.
-
7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15(5):50-54. 被引量:148
-
8陈燕.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传统模式与生态博物馆模式比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25(3):45-48. 被引量:5
-
9陈红玲,裴锐南.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z2):101-102. 被引量:12
-
10毕爱云,单新荣,吴胜芳,张娟萍.安徽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策略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8):107-108.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284
-
1杨洋,蔡溢,周秋文,杨红梅,吴沛丽,殷红梅.旅游影响下民族村寨社会空间演化过程与机理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20,0(1):192-201. 被引量:19
-
2赵迎芳.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旅游创新发展[J].东岳论丛,2021,42(5):14-22. 被引量:37
-
3侯玉霞,代涵奕.乡村民宿旅游导向下民族村寨“三生空间”的演变与重构——以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1,42(2):93-100. 被引量:27
-
4李宗康.博物馆研学实践现状与路径研究——基于江苏省博物馆的调查[J].中国博物馆,2022(6):68-73. 被引量:3
-
5刘建平,韩燕平.我国古村落保护与古村落城镇化探析——兼论古村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1):348-351. 被引量:12
-
6平锋.生态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基本原则--以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3):133-137. 被引量:12
-
7韦祖庆.馆藏文物的审美取向分析——以贺州莲塘客家生态博物馆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09,25(3):17-21. 被引量:2
-
8陈燕.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传统模式与生态博物馆模式比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25(3):45-48. 被引量:5
-
9王旌璇.南京市博物馆旅游需求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S3):93-97. 被引量:7
-
10明跃玲.文化重构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以湘西民族旅游文化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1):71-76. 被引量:49
引证文献17
-
1明跃玲.文化重构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以湘西民族旅游文化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1):71-76. 被引量:49
-
2杜佳佳.简析当代中国生态博物馆的生存方式——以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4(5):217-218.
-
3赖斌,杨丽娟,方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6,22(11):99-101. 被引量:13
-
4严澍,揭筱纹.灾后四川羌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1):98-102. 被引量:4
-
5丁永良.“北方水都”开封市旅游产业的“水环境”、“水文化”、“鱼文化”[J].现代渔业信息,2010,25(4):3-6.
-
6何琳.虚拟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资料中心建设的新途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0,30(2):51-55. 被引量:4
-
7周丽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重构--以发展旅游背景下的湘西地区为例[J].求索,2010(4):113-115. 被引量:14
-
8吴庆功.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研究[J].中国地名,2011(3):60-61.
-
9王伯承.生态博物馆理念下的文化生态和区域发展——以贵州省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2,14(1):105-108. 被引量:1
-
10王伯承.略论生态博物馆理念下的文化生态和区域发展——以贵州省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12-1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23
-
1张江峰,刘晓鹰,王莉.西南民族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城镇化水平测定[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6):162-169. 被引量:2
-
2陈炜,高翔,龚迎.旅游场域下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变迁:表征、机理与保护模式——以程阳八寨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2,33(2):84-90. 被引量:5
-
3龙秋菊,莫秋桂,张潇潇.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扬美古镇旅游开发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0(2):55-56. 被引量:1
-
4金芳阁.探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基本内涵[J].旅游与摄影,2020(12):58-59.
-
5王芳,黄远水,吴必虎.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径的模型构建研究[J].旅游学刊,2021,36(2):92-103. 被引量:41
-
6魏冰,王金风.西北少数民族乡村社区文化发展的多元主体分析——以新疆哈密阔克麦西莱甫的田野调查为例[J].传承,2012(20):80-81.
-
7郭田.基于执行倾向性模型的四川重点旅游景区可持续性评估[J].大众商务,2010(14):54-54.
-
8彭羽,成功,褚潇白.独龙族和基诺族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比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S1):5-8. 被引量:1
-
9穆彪,杨立美,周明蓉.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4):241-247. 被引量:4
-
10鲁小波,李悦铮.21世纪初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9,29(6):1018-1023. 被引量:10
-
1余青,吴必虎.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16(6):40-43. 被引量:139
-
2楚义芳.超载、旅游污染及其控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7(1):58-61. 被引量:25
-
3武魏魏.实施社区参与 弘扬民族文化——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4):55-58. 被引量:9
-
4胡冬冬.浅析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情,2013(52):55-55.
-
5打造旅游消费可持续模式[J].北京观察,2014(10):48-49.
-
6徐万邦.论西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3,23(4):112-118. 被引量:4
-
7李光,张守志,张三焕.长白山西坡持续旅游与旅游资源评价[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7(1):57-60. 被引量:3
-
8王忠.批发市场:新形势下的新模式[J].江苏商论,2002(1):19-20. 被引量:4
-
9高艳丽.试论金山旅游开发[J].中外企业家,2011(3X):55-56.
-
10马海艳,胡昌方.做一滴洁净的清水[J].中国监察,2012(18):6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