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40-44,共5页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7
-
1张爱卿.20世纪动机心理研究概观[J].国外社会科学,1999(2):10-15. 被引量:6
-
2施建农,徐凡.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97,29(3):271-277. 被引量:19
-
3张爱卿.论人类行为的动机——一种新的动机理论构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14(1):71-80. 被引量:53
-
4张蓁.论创造动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8(1):94-99. 被引量:2
-
5[美]艾曼贝尔 著,方展画等 编.创造性社会心理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
6马斯洛(Maslow,A.H.)著,许金声,程朝翔.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
-
7[苏]鲁克(Лук,А·Н·) 著,周义澄,毛疆.创造心理学概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二级参考文献8
-
1查子秀,第十一届世界超常(天才)儿童会议北京学术研讨会,1995年
-
2施建农,心理学动态,1995年,3卷,3期,1页
-
3施建农,心理学动态,1995年,3卷,1期,51页
-
4查子秀,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十年论文选集,1990年,1页
-
5施建农,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十年论文选集,1990年
-
6钱岗南,创造的秘密(译),1987年,35页
-
7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
8(苏)捷普洛夫(Б.М.Теплов)撰,赵璧如.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
共引文献76
-
1翟翠霞,王越婷,张俊清.强化科技创新主体科普供给:理论依据与政策思路[J].科普研究,2022,17(6):32-41. 被引量:4
-
2夏霖.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成功归因探析[J].华章(初中读写),2007(5).
-
3孙青华.小学阶段创造教育初探[J].台州师专学报,2001,23(4):67-70.
-
4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20(10):9-16. 被引量:247
-
5葛明贵,于鸿雁.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J].消费导刊,2008,0(7):181-182. 被引量:1
-
6张育平,李万兵.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4(4):44-48.
-
7高川军,曾勇.试论犯罪动机[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1997,0(3):31-34.
-
8赵昌木,徐继存.教师成长的个人因素探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26(4):62-67. 被引量:11
-
9张兴慧.论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相互关系[J].中国商界,2010(1):281-282. 被引量:1
-
10覃睿,田先钰.论科技生态系统及其干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0):88-91.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34
-
1胡银根.大学学术力量生长的内在要素及相关规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4,20(5):1-5. 被引量:5
-
2张之沧.理论创新十要素[J].唯实,2001(11):14-17. 被引量:3
-
3张渝政,唐廷英.论高校教育创新机制的完善[J].教育评论,2005(4):7-10. 被引量:9
-
4弓克.论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2005(6):1-8. 被引量:8
-
5田友谊.妨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因素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7(1):17-21. 被引量:9
-
6金吾伦.创新文化:意义与中国特色[J].学术研究,2006(6):5-10. 被引量:24
-
7陈华,宋彭.治理商业贿赂要探索长效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8):11-14. 被引量:4
-
8王洪青.论商业贿赂犯罪之刑事立法完善[J].政治与法律,2006(5):15-17. 被引量:8
-
9陈志尚 陈金芳.关于人的素质的两个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
-
10[3]何其芳.论大学学术生产力[D].华东师范大学,2004.
二级引证文献25
-
1沈浩,周扬.科研双嵌入式培养模式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532-534.
-
2刘举,刘云,曾诚.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综合大学创新力指标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10):111-114. 被引量:10
-
3王占军.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的制度环境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8(3):32-35. 被引量:1
-
4袁培,冯振业.论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大学校园环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10(6):575-576. 被引量:4
-
5王秀丽.大学教师素质结构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9):175-177.
-
6刘丽,李刚.刍议综合院校体育学院对学校文化资源的利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138-141.
-
7夏镇平,王潼,朱翠艳.高校创新力和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之关系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4(10):8-9.
-
8刘宝存.国际视野下我国大学创新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1,33(1):21-25. 被引量:10
-
9李永安,沈恒根.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1,25(2):196-197. 被引量:5
-
10戴光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17-19.
-
1王里.论创造动机[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5(5):477-482. 被引量:2
-
2胡伊.信息系统发展回顾及展望[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6):98-99.
-
3林丰勋,杨丽娟.论创造力与创造力培养[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4):10-12.
-
4于淼,罗玲玲.技术创造过程中的创造动机研究[J].理论界,2005(4):169-170.
-
5贺巷超.“价值论”与“需要论”的联系与区别[J].图书与情报,1992(4):23-25. 被引量:4
-
6贺巷超.价值论与需要论的联系和区别[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3,19(4):71-74. 被引量:8
-
7张争.关于档案编研选题的思考[J].重庆档案,2005(3):23-24.
-
8吉宁.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问题研究[J].今传媒,2013,21(6):21-22. 被引量:3
-
9刘艾云,栾春娟.近十二年国际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中国科技纵横,2010(23):149-150.
-
10苏云霞.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J].河北广播,2005(2):5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