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黄颡鱼为鲶形目、科、黄颡鱼属,俗称盎斯鱼、黄刺鱼等,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江河湖泊池沼均有分布。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不但有滋补作用,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成鱼个体一般在250克以下,非常适合我国目前三口之家消费。黄颡鱼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
黄颡鱼背部黄绿色,体侧黄色并有断续的黑色斑块。腹部淡黄色或白色,各鳍均为灰黑色,体长,腹部平坦,后部稍侧扁,体裸无鳞,头大宽平,眼小位于头的前部侧上位,裂大,须4对,上颌须最长,下颌须2对,外侧须长于内侧须,背鳍硬刺,具有锯齿,胸鳍呈扁状,硬刺强大,前缘锯齿细密,后缘锯齿粗大,背鳍后有一脂鳍,与臀鳍相对,尾鳍分叉较深,且尾柄较短。
黄颡鱼属底层鱼类,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在池塘中白天常潜栖池底,觅食多在夜晚进行,但出膜后的仔鱼在晴好的天气喜欢在水体中上层集群。黄颡鱼的适应性很强,耐低氧,最适生长水温22~27℃,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200~300克,最大的达500克。黄颡鱼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据对天然水域中生长的黄颡鱼成鱼胃含物测定,虾类占32.31%,小鱼占13.46%,鱼卵占22.31%,水生昆虫占3.46%,螺类占1.52%,水生植物占10.38%,其它占16.54%。刚出膜的仔鱼以自身卵黄为营养,在苗种阶段以轮虫、枝角类、水蚯蚓和其它昆虫为食,人工培育时可喂绞碎的鱼肉糜及蚌肉碎末等,成鱼阶段可投喂各种小型鱼、虾及软体动物,也可喂人工配合饲料,如将动物活饵、鲜饵拌入部分植物性饵料中投喂。
黄颡鱼性成熟年龄雌鱼2年,雄鱼3年以上。在生殖期间,雄鱼肛门后有一明显的生殖突,雌鱼无此物,这是鉴别雌雄的重要标志。水温24~26℃繁殖最适宜,含卵量每尾4500~5500粒,沉性、粘性卵,卵径1.7毫米左右,呈橘黄色,受精卵在水温达25℃左右时,约72小时孵出仔鱼。目前养殖的苗种主要来源于自然水域,也可进行人工繁殖。
黄颡鱼食性杂,且对水质要求不高,较容易饲养,无需对现有池塘进行改造,各种形式的养殖均可进行,如土池、水泥池、网箱养殖等均可。尤其是在鱼种池、成鱼池、亲鱼池或鱼蟹混养的池塘中,投放尾重10~20克左右的黄颡鱼种,可避免野杂鱼虾与家鱼争食耗氧,有利于提高对主养对象的规格和产量,还可收获一定量的大规格黄颡鱼成鱼。据试验,混养的黄颡鱼还可有效地控制家鱼的锚头鳋等寄生虫性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