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一曲震撼人心的女性悲歌——海斯特和菊豆的比较分析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对海斯特和菊豆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的对比分析,来解析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作者
李丹
机构地区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对比分析
女性
悲剧命运
原因
分类号
I25 [文学—中国文学]
I24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1]Andrews,Elmer Kennedy.Nathaniel Hawthome:The Scarlet Letter[C].Cambridge:Icon Books Ltd.1999:67,69.
2
[2]霍桑.《霍桑作品集--红字》[M].周晓贤、邓延远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24.
3
李争.
从《红字》谈霍桑的女性意识[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9(2):68-70.
被引量:17
4
申载春,殷国栋.
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蕴含[J]
.青海师专学报,2006,26(2):29-33.
被引量:8
5
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82.
6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二级参考文献
3
1
徐林正.
陈凯歌故事理想者的边走边唱[J]
.大众电影,2002,0(18):10-23.
被引量:4
2
张淑玲,程运华.
叛逆的海斯特——试用女权主义思想分析霍桑的《红字》[J]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0):16-19.
被引量:9
3
申载春.
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1):17-22.
被引量:21
共引文献
36
1
臧晓虹.
从《红字》中的四种关系看霍桑的写作思想[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68-71.
被引量:1
2
黄萍萍.
浅析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现代性[J]
.文教资料,2008(32):34-35.
3
赵朝霞.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纳撒尼尔·霍桑[J]
.长城,2012(4):26-27.
4
谭君.
女权主义的天使——评析《红字》女主人公的形象[J]
.电影文学,2008(24):187-188.
5
郭娟.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红字》[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1):101-102.
被引量:2
6
王育平,杨金才.
冲突与融合——评惠特莉诗歌中的两种声音[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2):40-43.
被引量:3
7
马玉凤.
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自然观解读[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3):68-71.
被引量:8
8
杨金才,浦立昕.
梭罗的个人主义理想与个人的道德良心[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38-143.
被引量:4
9
刘玉红.
使恐怖更恐怖——从俄罗斯形式主义解读爱伦·坡的恐怖小说[J]
.广西社会科学,2005(9):121-123.
被引量:6
10
王巧俐.
库柏及美国西部小说模式的创立[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6):71-75.
被引量:5
1
何镇邦.
三言两语话刘恒[J]
.时代文学,2002(1):60-60.
2
习正.
我们从女娲那里走来[J]
.剧本,1989(12):30-39.
3
潘文曼.
苦难的女性悲歌——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7):123-124.
被引量:1
4
赵凌志.
跨越时空的女性悲歌——嘉莉妹妹与薇龙的女性自我意识对比[J]
.科教文汇,2013(32):59-59.
5
于红珍.
被召唤的主体之痛——解读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女性形象[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5(3):78-82.
6
老四.
贾平凹:凋敝乡村的女性悲歌[J]
.齐鲁周刊,2016,0(3):58-60.
7
毛静.
女性悲歌的咏叹者[J]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6(10):76-77.
8
李婷.
女性力量的式微——《伏羲伏羲》试论[J]
.经营管理者,2009(14):128-128.
9
吕玉梅.
反抗命运的女性悲歌——《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碧与《雷雨》中的蘩漪形象比较[J]
.山花(下半月),2012(4):125-126.
被引量:1
10
陈煜斓.
殊途同归——蘩漪、菊豆悲剧的思考[J]
.鄂州大学学报,1996,3(1):40-43.
时代文学
2009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