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对西方解构批评的吸纳
Chinese Absorbing of Western Deconstruction Criticism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界对西方解构批评的吸纳,表现为:包括超越传统的二元逻辑;重新认识语言符号;借用"异延"等独特概念;模仿解构批评模式等四个方面。
作者
伍依兰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出处
《社科纵横》
2008年第9期114-115,118,共3页
Social Sciences Review
关键词
解构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界
吸纳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73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李洁非.
《废都》的失败[J]
.当代作家评论,1993(6):29-35.
被引量:11
2
韩鲁华.
世纪末情结与东方艺术精神——《废都》题意解读[J]
.当代作家评论,1993(6):54-59.
被引量:13
3
陈骏涛,白烨,王绯.
说不尽的《废都》[J]
.当代作家评论,1993(6):36-45.
被引量:19
4
党圣元.
说不尽的《废都》——贾平凹文化心态谈片[J]
.小说评论,1996(1):23-27.
被引量:17
5
雷达.
心灵的挣扎——《废都》辨析[J]
.当代作家评论,1993(6):20-28.
被引量:59
6
张三夕.
转向“语词”的小说[J]
.当代作家评论,1996(5):15-16.
被引量:2
7
[7][法]J·Derrida.of Grammatalogy 1976.The F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8
王岳川.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J]
.中国社会科学,1996(3):175-185.
被引量:90
共引文献
173
1
慕江伟.
冷落、热评与经典化——《酒国》与当代文学生态的关系[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3):219-227.
被引量:1
2
姜肖.
启蒙的分化:文学批评“后现代性”话语及其异质形态[J]
.文艺争鸣,2022(9):34-40.
3
朱安娜.
“牛”之殒与“蝶”之落——从一组关系重读贾平凹的《废都》[J]
.芒种,2020,0(3):108-112.
4
匡梅.
法治现代化视阈下的“习惯法”与“民间法”之辨——兼论怒族传统规范的现代性转型[J]
.北大法律评论,2020(2):214-241.
5
张清.
后现代思维的法理学意义[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1):103-105.
被引量:4
6
曹绪成.
适用《合同法》[J]
.企业文明,2002(8):42-43.
7
曹永洁.
浅论贾平凹长篇小说的重要元素——以《浮躁》《废都》《高老庄》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
8
令狐兆鹏,韩苗苗.
后现代文化背景下脉脉温情——《武林外传》火爆的背后[J]
.电影文学,2007(21):115-116.
9
陈亮.
圭臬已死:“后朦胧诗”的诗学品格[J]
.中国青年研究,1997(5):23-26.
10
李月琴.
世纪末文学悲剧的缺席[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1):37-42.
1
生安锋.
解构理论的回响与超越[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2):38-43.
被引量:1
2
梁工.
德里达与圣经文学解构批评[J]
.文艺研究,2013(6):41-47.
被引量:1
3
杨大春.
解构批评的基本特征[J]
.哲学动态,1994(2):28-31.
被引量:4
4
严天武.
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与中国文学批评对比[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11):176-176.
5
郭伟.
解构的意义观与“寄生”式批评——从米勒与人文主义者的论争说开去[J]
.北京社会科学,2014(4):69-73.
被引量:2
6
赵云超.
探析德里达之“异延”[J]
.青年文学家,2013,0(30):134-135.
被引量:1
7
罗骞.
解构批评最终是一种政治实践——对德里达解构主义政治思想的阐释[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6):36-44.
被引量:2
8
吴义勤.
在沉潜与反思中前行——2007年度文学批评印象[J]
.理论与创作,2008(2):4-8.
被引量:2
9
郑英玲.
道家哲学对中国艺术理论贡献略谈[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12.
被引量:2
10
特里·伊格尔顿,王若存.
神、宇宙、艺术和共产主义[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2):246-254.
社科纵横
2008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