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联动的思考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逻辑推理方法,通过对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目标实现、结构构建、功能互补、普及与提高等方面联动效应进行分析,提出了打破当前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分割状况、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有机结合的建设构想。
作者
姚小敏
易国忠
机构地区
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
出处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75-276,280,共3页
Journal of Changsha Railway University
关键词
高校
体育精品课程
高水平运动队
联动效应
建设模式
分类号
G807.4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66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5
1
姚小敏.
对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7):94-96.
被引量:21
2
高嵘,杨慈州,张建华,高航.
当代运动教育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69-971.
被引量:30
3
雷金火.
论高校体育教育本体的创新[J]
.体育与科学,2006,27(3):83-86.
被引量:7
4
谷崎.
以发展高水平运动队促进体育课程建设[J]
.体育学刊,2004,11(6):94-95.
被引量:4
5
朱丽琦.
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办学体制的探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2):87-90.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
30
1
唐静萍.
谈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144-145.
被引量:9
2
吴咏诗.
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J]
.教育研究,1995,16(12):10-13.
被引量:146
3
高嵘.
领会教学法的特点[J]
.中国学校体育,1999,18(1):55-57.
被引量:30
4
王揖涛,李杰凯,郑凯,王新坤,沈恩福.
关于21世纪初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对策的研究——兼论构建我国优秀运动员多元文化教育体系问题[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20(3):1-5.
被引量:26
5
王力军.
在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106-108.
被引量:9
6
邵桂华.
对我国体育教学目的论的梳理与评判——自组织体育教学目的论的构建[J]
.体育科学,2005,25(7):72-78.
被引量:34
7
徐南强.
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谈东南大学体育发展新突破的途径[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4):118-120.
被引量:4
8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3.
9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S].国家教育部,2002-8.1-4.
10
毛振民.体育教学科学化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6.
共引文献
66
1
康毓,薄志国,刘文利,闫磊,姜雪峰,王静.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运动教育模式的再思考[J]
.体育视野,2022(21):124-126.
被引量:1
2
刘驰骋,唐金根.
湖南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现状及对策[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5):84-86.
被引量:3
3
胡晓娟.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与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2006,3(8):75-76.
被引量:2
4
郅季炘.
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2(11):41-44.
5
林惜玉.
谈高校开展校际间体育竞赛的必要性[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S2):199-201.
6
彭雪涵,黄衍存.
校体联合——体制转型时期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对策[J]
.体育科学研究,2005,9(2):23-26.
被引量:23
7
李海峰.
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3):28-31.
被引量:1
8
杨慈洲,代浩然,高嵘.
运动教育在高校公体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2):106-108.
被引量:10
9
丁海勇,韩冬,邵斌,穆国华.
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3):374-376.
被引量:77
10
毛淑芳,闫艺.
在体育兴趣选项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及能力[J]
.四川体育科学,2007,26(1):62-6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8
1
钮力书.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新探——“复合型”体育课程模式解析[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109-112.
被引量:11
2
王书彦.
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心理学基础[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1):49-51.
被引量:1
3
袁年兴.
共生哲学的本质特征[J]
.跨世纪,2009,17(1):26-27.
被引量:1
4
高雪梅,郝小刚,詹国祥.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1):39-41.
被引量:23
5
杨定吾.
关于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职业特点及路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67-68.
被引量:2
6
周建新.
美德两国体育课程模式对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58-60.
被引量:14
7
万国华,杨小勇,王碧怡.
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96-99.
被引量:46
8
谢谦梅,顾韶雄.
自我的迷失与重建:论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唤起[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102-105.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1
1
王步.
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运动队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共同发展模式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4):102-10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左茜颖.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俱乐部模式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5,5(8):60-61.
被引量:1
2
周遵琴.
现代体育思想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J]
.当代体育科技,2015,5(14):70-71.
被引量:5
1
侯晓欧.
体育类“低门槛”专业写真[J]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2008(12):24-24.
2
马琛杰.
后奥运时代体育产业市场联动效应研究[J]
.体育世界,2009(7):119-120.
3
孔斌.
影响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因素与分析[J]
.运动,2012(14):96-100.
4
赵鹏.
如何做好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J]
.成才之路,2011(34):10-10.
5
唐赢,张伟.
关于东北石油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8):184-184.
6
颜世亮,李志勇,郭政.
传统武术发展的契机与设想[J]
.安徽体育科技,2005,26(2):63-65.
被引量:10
7
李春菊.
健美操动作节奏与音乐节奏的联动效应探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9):158-158.
8
张彦翔.
综合考虑IPTV的联动效应[J]
.通信世界,2008(33):14-14.
9
万德权.
亚高原环境对运动训练影响与亚高原训练基地建设构想[J]
.中国经贸,2009(16):227-228.
10
周若峰.
后奥运时代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模式若干思考[J]
.运动,2013(4):15-16.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