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消解传统——论余华小说的后现代倾向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国先锋实验小说是一次中国文化内部的以消解和反叛为旗帜的文化解构运动。它以叙述话语的凸显为特征,不仅要消解被意识形态所肯定了的日常伦理,而且要全面颠覆传统小说伦理和写作模式。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最能体现先锋地位的一位作家。余华的小说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还是从表现手法和叙事策略上都源自于其对世界的看法和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创作实践模式的借鉴。
作者
徐小明
涂春芬
机构地区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管理分院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出处
《文教资料》
2007年第35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余华
后现代倾向
现代主观唯心主义平面化
消解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78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第四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2
乔民.沉思——关于(灵旗)的自言自语[J].小说选刊,1982,(Ⅱ).
3
余华,潘凯雄.
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关于《许三观卖血记》及其它[J]
.作家,1996,0(3):4-10.
被引量:79
共引文献
78
1
张宇宁.
泪眼中的阳光——《文城》的悲剧书写[J]
.文化学刊,2021(12):140-143.
被引量:1
2
徐蕊.
张洁与余华反向的创作审美走向探析[J]
.宜宾学院学报,2009,9(7):75-77.
被引量:1
3
赵树军.
先锋小说流变的再思考[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26(5):19-25.
4
王敦.
在“冷血”与“温情”之间穿行的小说叙事——兼谈余华小说叙事的民间审美文化取向[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10):3-5.
5
周琰.
重复叙述的单纯和丰富——试评余华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S1):345-347.
被引量:2
6
吕丽.
苦难中的人性之思——余华小说的主题及其精神向度[J]
.学习与探索,2013(6):136-138.
被引量:3
7
王宏,刘媛媛.
解读余华的儿童视角诗学[J]
.文学教育(中),2010(5):35-35.
被引量:2
8
王光灿.
从民粹到民间的暗流——换一种视角看余华的转变[J]
.沧桑,2008,0(2):227-228.
9
王世诚.
断裂时代的肯定性写作(上)——九十年代文学精神及其思考[J]
.扬子江(评论),2008(5):1-8.
被引量:3
10
孙奕.
论余华小说的人性化倾向[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4):60-6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5
1
刘雄平.
荒诞的黑色与灰色的有趣——海勒与王小波的幽默之比较[J]
.兰州学刊,2006(6):75-77.
被引量:5
2
(美)约瑟夫·海勒(JosephHeller)著,扬恝等译.第二十二条军规[M]. 译林出版社, 1997
3
钱文娟.
浅谈黑色幽默及其主要特征[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69-70.
被引量:6
4
王祖友.
我国学者对海勒的解读和接受——纪念约瑟夫·海勒逝世10周年[J]
.外语研究,2009,26(3):108-111.
被引量:4
5
郑孝萍.
余华小说精神探索的困境[J]
.学术交流,2011(2):174-17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李杰.
约瑟夫·海勒与中国后现代主义[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2(6):95-96.
1
田夏彪.
民族教育价值观的后现代倾向及审视[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31(2):130-133.
被引量:3
2
郭文静.
现实一种——浅谈余华的中短篇小说[J]
.文教资料,2008(23):33-34.
3
黄健.
论余华小说叙事策略的民间转向[J]
.文教资料,2006(35):83-84.
4
利晓玲.
以平实诠释虚无,以虚无反映真实——余华小说《第七天》荐读[J]
.读写月报(高中版),2014(5):8-9.
5
龚磊阳.
怎样提高英语写作水平[J]
.考试周刊,2009(43):121-121.
6
赵崇平.
多媒体网络下认知学徒制写作教学模式的设计[J]
.中国成人教育,2008(24):159-160.
被引量:2
7
师丽萍.
想象力和洞察力[J]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8):62-63.
8
侯圆圆.
余华早期短篇小说的象征手法探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2,24(8):169-170.
9
钟勇为.
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兼评当下课程理论研究中的后现代倾向[J]
.当代教育科学,2008(9):21-23.
10
李野.
精神超越的可能——从主体性的角度对王小波与余华写作意义的比较分析[J]
.文艺评论,2003(3):49-53.
被引量:1
文教资料
2007年 第3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