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构文化冲突与杂糅的艺术新象征——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其人其作
被引量:6
出处
《译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3-166,共4页
TRANSLATIONS
同被引文献32
-
1陆建德.意识形态的颜色——评《我的名字叫红》(下)[J].书城,2007(6):64-69. 被引量:4
-
2饶芃子,费勇.论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意义[J].文学评论,1996(1):31-38. 被引量:28
-
3莫琳·弗利瑞,邓中良,缪辉霞.与奥尔罕·帕慕克的一席谈[J].作家,2008,0(10):2-3. 被引量:1
-
4阮学勤.瑞典文学院二○○一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J].世界文学,2002(1):133-134. 被引量:53
-
5高文惠.库切——混杂文化身份的承载者[J].东方丛刊,2006(2):204-216. 被引量:3
-
6齐园.历史寓言与文化象征——移民三雄后殖民创作中的“历史”主题[J].东方丛刊,2006(2):217-225. 被引量:3
-
7肖淑芬.跨文化语境下的诺贝尔文学奖[J].当代外国文学,2006,27(3):154-158. 被引量:11
-
8何西来.论社会的和谐与文艺的和谐[J].文学评论,2006(4):5-19. 被引量:13
-
9张海榕,解华.他的名字叫奥尔罕·帕慕克[J].当代文坛,2007(2):132-133. 被引量:1
-
10姚新勇.关于“多民族文学史”研究的断想[J].民族文学研究,2007,25(2):19-23.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12
-
1麦永雄.当代空间诗学语境:巴赫金理论话语探赜[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9(5):73-78. 被引量:12
-
2李东格.《白色城堡》的文本意义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27):271-272.
-
3李晶.试论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7):117-120. 被引量:1
-
4龚举善.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方法论选择[J].民族文学研究,2016,34(4):32-50. 被引量:8
-
5卢迪.当代少数民族与西方英美文学作家作品的民族认同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0):146-149. 被引量:2
-
6付景川,李翠翠.亚欧文化交错中的文学思考——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复调书写[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3):183-192.
-
7李少康.国内《我的名字叫红》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5):40-41.
-
8朱春发.土耳其现代化的隐喻——论帕慕克《红发女人》中的弑父与寻父[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9(1):46-52. 被引量:3
-
9周清叶.《悲悯大地》的意象世界[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58-162.
-
10杨建军,崔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行动——论少数民族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1):147-155. 被引量:4
-
1杨中举.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动态,2006(6):4-7. 被引量:1
-
2张海榕,解华.他的名字叫奥尔罕·帕慕克[J].当代文坛,2007(2):132-133. 被引量:1
-
3杨卫东,宗笑飞(译).土耳其作家奥·帕慕克作品选:书与读书[J].世界文学,2008(3):160-212. 被引量:1
-
4赵东.从赛珍珠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解读《大地》的宗教救赎意识[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3(6):117-119. 被引量:1
-
5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J].党的建设,2017,0(1):50-50.
-
6李铁青.苦难与永恒的双重变奏——对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主题的文化探析[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5(3):9-11. 被引量:1
-
7深雪.他娶你是为了他幸福[J].祝你幸福(午后),2009(4):28-28.
-
8淦小炎.关于鲁迅计划而未完成的著译[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4(3):94-97.
-
9朱贤成.读四中全会公报感怀[J].诗词月刊,2015(1):7-7.
-
10王麦巧,雷红珍.林芙美子与林海音的女性意识之比较[J].小说评论,2014(2):204-207.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