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7年第2期68-,共1页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参考文献3
-
1李宏宇,梁斌,李荣祝,田文.用自然辩证法指导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形成[J].医学与社会,2005,18(7):1-3. 被引量:12
-
2杨晓煜,黄燕芳.医学模式与哲学[J].医学与社会,2000,13(4):13-14. 被引量:19
-
3恩格尔.需要新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J].医学与哲学,1980,(3):88-90.
二级参考文献8
-
1郑唯强,詹镕洲.论“医学模式”与肿瘤病因研究的方法论[J].医学与哲学(A),1992,26(7):24-25. 被引量:1
-
2王小燕.医学教育必须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J].医学与哲学,1996,17(5):275-276. 被引量:3
-
3张金钟.医学模式转变在实践上为何滞后[J].医学与哲学,1996,17(7):337-340. 被引量:32
-
4李心天.医学模式转变的理论基础[J].医学与社会,1999,3(12):3-3.
-
5卢祖洵,周浩礼.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医学与社会,1999,12(2):1-5. 被引量:25
-
6陈桂勤.辩证思维:医科研究生必备的哲学素养——兼论医学模式的转换[J].卫生软科学,2000,14(5):226-228. 被引量:6
-
7杨晓煜,黄燕芳.医学模式与哲学[J].医学与社会,2000,13(4):13-14. 被引量:19
-
8李宏宇.从医学中伪科学现象的泛滥谈转变医学模式的重要性[J].医学与社会,2002,15(3):1-4. 被引量:5
共引文献26
-
1张小澍,丁福康,潘书文,刘登凯,刘宇,赵秀丽.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循证医学[J].医学与哲学,2005,26(2):64-64. 被引量:16
-
2董茂龙.医学的自省[J].医学与哲学,2005,26(4):79-79. 被引量:2
-
3李宏宇,梁斌,李荣祝,田文.用自然辩证法指导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形成[J].医学与社会,2005,18(7):1-3. 被引量:12
-
4杨晓煜.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科学教育[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30-32. 被引量:1
-
5李根培,徐玉锦.论新医学模式与人的心理健康及疾病的关系[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342-2343. 被引量:8
-
6冯毅翀,徐志伟,潘华峰,张海艇,吴薇.现代医学模式下广州地区医院病人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8,22(1):18-22. 被引量:3
-
7熊豫麟,陈汉白.一种新的医学模式中的哲学思想[J].科技信息,2008(10):151-151.
-
8杨晓煜,郑鸣.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维[J].解剖学杂志,2008,31(6):830-830. 被引量:2
-
9吴秋方.对晚期肿瘤患者放弃治疗的人文思考[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1):13-14. 被引量:2
-
10朱唤清,黄妹,邓云龙.西方心理治疗理论的哲学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23(1):89-91.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45
-
1李霞.国外女性人类学的发展过程[J].民族研究,2001(5):96-102. 被引量:8
-
2韩德强.西医的暴力革命:中医是怎样被边缘化的[J].科学大观园,2007(17):70-71. 被引量:1
-
3潘杰.女性人类学概说[J].民族研究,1999(4):62-71. 被引量:26
-
4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1994,4(2):34-39. 被引量:277
-
5乐梅.美国女性人类学述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0(2):36-40. 被引量:7
-
6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4):183-187. 被引量:882
-
7彭耘.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4(3):28-32. 被引量:5
-
8周泓.妇女人类学的产生及其文化建构[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1999,0(3):20-25. 被引量:1
-
9胡湘明.论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J].青年探索,1996(5):7-9. 被引量:31
-
10白志红.女性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亲属关系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4(4):84-88. 被引量:6
引证文献5
-
1孙金菊.女性身心健康的困境与改善——以夏村为例[J].政治人类学评论,2021(2):1-75.
-
2林橙,肖蕾.如何推进整体论医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活动中的应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1):96-98. 被引量:1
-
3徐国成.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新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465-465. 被引量:7
-
4白艳霞,闫金凤.喉癌患者术后社会角色的转变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4):121-122. 被引量:6
-
5王松峰,赵静,巩晓芸,王鹏,李霞,腊晓琳.整体医学在妇产科医学生培养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6):20-21.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7
-
1孙兴山.对构建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6):786-786. 被引量:5
-
2李义军.医务社会工作对肿瘤疾病治疗康复的介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127-128. 被引量:5
-
3李月发,覃勤.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研究生工作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150-151. 被引量:1
-
4何学琴,马春燕.人性化护理在喉全切病人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483-3484. 被引量:2
-
5闫朝升,李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6):664-666. 被引量:2
-
6孙峰,孙彦.喉癌患者手术后生存质量的变化研究现状[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1,25(6):26-29. 被引量:5
-
7张艳丽.喉部分切除术影响患者吞咽相关生存质量的回顾性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184-185. 被引量:1
-
8张旭,郭晏华,裴志东,赵彦辉.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15):42-43. 被引量:1
-
9王松峰,赵静,巩晓芸,王鹏,李霞,腊晓琳.整体医学在妇产科医学生培养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6):20-21. 被引量:3
-
10王静,苏晶,陈志芳.PBL教学理念应用于妇产科见习教学初探[J].医药前沿,2016,0(24):170-172.
-
1李恩.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与整体医学的形成和发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3).
-
2张养生,杨月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系统认识[J].陕西中医,2002,23(9):819-821. 被引量:3
-
3刘伶俐.不同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0,31(11):43-44. 被引量:17
-
4冯学惠.试论新医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5,13(6):419-423. 被引量:6
-
5高燕华.健康与疾病之间[J].医学文选,1991(3):75-75.
-
6梁红英.医学实习生的心理状态与临床带教应对[J].中国实用医药,2008,3(6):143-144. 被引量:4
-
7杨成兰.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南北桥,2009(10):7-8.
-
8稿约[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4,11(15).
-
9杜连生.何谓人体第三状态[J].医学文选,1992(4):22-22.
-
10潘长春.论疾病谱改变后医学的发展[J].医学与社会,2005,18(2):15-18.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