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17
-
1[美] 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
2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M].李旭,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270.
-
3[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05.
-
4李云.试论网络社区发展的自发性[J].太原大学学报,2007,8(3):27-29. 被引量:4
-
5[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
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
7P.Slovic. Perception of Risk.Science[J].Vol.236,1987.
-
8黄晓钟,杨效宏,冯钢.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
9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策略[J].视听界,2009(1):46-49. 被引量:47
-
10陈龙.Web2.0时代“草根传播”的民粹主义倾向[J].国际新闻界,2009,31(8):76-80. 被引量:48
-
1黄自珍.论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0):123-123. 被引量:1
-
2苏旭.大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1):75-77. 被引量:7
-
3杨洁.基于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特点的个性化教育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6):73-74.
-
4韩良呈.实施数学课堂有意义学习“四部曲”[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0(10):44-44.
-
5张利民.浅议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失衡现象[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02(5):81-83.
-
6孔凡凡.道德范例:学校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J].中国成人教育,2004(9):55-55.
-
7张瑞平.教育管理中的“第一印象”[J].人民教育,2009(23):30-31. 被引量:2
-
8张朝霞.道德认知视角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4(5):123-124. 被引量:4
-
9肖祥,吕慧.论大学生负心理的道德调适[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1):92-95. 被引量:4
-
10郭梅,李应军.辅导员人格对大学生成长的教育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2008,5(4):401-402.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