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个人”作为“革命历史”的象征——论茅盾的《虹》 被引量:4

"Individuals" as Symbols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on Mao Dun's "The Rainbow"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对茅盾的作品《虹》加以分析,说明茅盾如何藉由女主角梅行素个人的成长经历,来回顾、厘清五四运动到1920年代中期群众运动的革命历史,并确立从“个人”到“集体”的革命道路。而在小说的叙述特色上则以“客观性”和“逼真性”来强化“革命历史”的建构。这部小说代表茅盾已摆脱北伐革命失败后彷徨苦闷的情绪,重新确认革命道路,在茅盾的创作历程中是《蚀》三部曲和《子夜》之间的转折点。
作者 苏敏逸
出处 《华文文学》 2006年第6期17-27,共11页 Literatures in Chines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2]茅盾.虹[M]//茅盾全集(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 2[3]茅盾.读《倪焕之》[M]//茅盾全集(1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 3[4]陈建华."时代女性"、历史意识与"革命"小说的开放形式--茅盾早期小说《虹》读解[M]//"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38.
  • 4[5]赵园.倪焕之论[M]//艰难的选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45-246.
  • 5[6]赵园.大革命后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群[M]//艰难的选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55-257.
  • 6[7]茅盾.从牯岭到东京[M]//茅盾全集(1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86.
  • 7[9]茅盾.几句旧话[M]//茅盾全集(1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438-442.

同被引文献47

  • 1范劲.论席勒对郭沫若历史剧的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8(3):66-70. 被引量:3
  • 2丁尔纲.论《霜叶红似二月花》及其续书手稿[J].山东社会科学,1994(6):87-91. 被引量:2
  • 3樊俊英.论《子夜》的艺术成就[J].集宁师专学报,2005,27(3):17-19. 被引量:2
  • 4陈平原.《娜拉在中国》,载《在东西文化碰撞中》,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
  • 5茅盾.《虹》.《茅盾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3页.
  • 6梁启超.《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
  • 7郭沫若.《王昭君》,《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87-88、89页.
  • 8胡适.《美国的妇人》,《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90,491页.
  • 9仁佗.《看了女高师两天演剧以后的杂谈》,载于《晨报副刊》1923年5月11日.
  • 10芳信.《看了娜拉后的零碎感想》,载于《晨报副刊》1923年5月11日.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