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个人”作为“革命历史”的象征——论茅盾的《虹》
被引量:
4
"Individuals" as Symbols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on Mao Dun's "The Rainbow"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对茅盾的作品《虹》加以分析,说明茅盾如何藉由女主角梅行素个人的成长经历,来回顾、厘清五四运动到1920年代中期群众运动的革命历史,并确立从“个人”到“集体”的革命道路。而在小说的叙述特色上则以“客观性”和“逼真性”来强化“革命历史”的建构。这部小说代表茅盾已摆脱北伐革命失败后彷徨苦闷的情绪,重新确认革命道路,在茅盾的创作历程中是《蚀》三部曲和《子夜》之间的转折点。
作者
苏敏逸
机构地区
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
出处
《华文文学》
2006年第6期17-27,共11页
Literatures in Chinese
关键词
茅盾
《虹》
教育小说
个人
集体
革命历史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7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7
1
[2]茅盾.虹[M]//茅盾全集(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
[3]茅盾.读《倪焕之》[M]//茅盾全集(1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
[4]陈建华."时代女性"、历史意识与"革命"小说的开放形式--茅盾早期小说《虹》读解[M]//"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38.
4
[5]赵园.倪焕之论[M]//艰难的选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45-246.
5
[6]赵园.大革命后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群[M]//艰难的选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55-257.
6
[7]茅盾.从牯岭到东京[M]//茅盾全集(1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86.
7
[9]茅盾.几句旧话[M]//茅盾全集(1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438-442.
同被引文献
47
1
范劲.
论席勒对郭沫若历史剧的影响[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8(3):66-70.
被引量:3
2
丁尔纲.
论《霜叶红似二月花》及其续书手稿[J]
.山东社会科学,1994(6):87-91.
被引量:2
3
樊俊英.
论《子夜》的艺术成就[J]
.集宁师专学报,2005,27(3):17-19.
被引量:2
4
陈平原.《娜拉在中国》,载《在东西文化碰撞中》,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
5
茅盾.《虹》.《茅盾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3页.
6
梁启超.《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
7
郭沫若.《王昭君》,《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87-88、89页.
8
胡适.《美国的妇人》,《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90,491页.
9
仁佗.《看了女高师两天演剧以后的杂谈》,载于《晨报副刊》1923年5月11日.
10
芳信.《看了娜拉后的零碎感想》,载于《晨报副刊》1923年5月11日.
引证文献
4
1
李国华.
“旧小说”与茅盾长篇小说的生成[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1):1-15.
被引量:4
2
叶隽.
“娜拉形变”与“妇女解放”——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娜拉》之争[J]
.鲁迅研究月刊,2016(5):44-56.
3
赵坤.
从个人主义向群体主义的转变——茅盾小说《虹》中的梅行素形象分析[J]
.小品文选刊(下),2016,0(3):67-67.
4
莫莉.
象征主义视角下解读《子夜》[J]
.长城,2014,0(03X):94-95.
二级引证文献
4
1
陈迪强.
从“国语教科书”到新文学的“实绩”——“五四”文学革命中“白话小说”的定位及局限[J]
.理论月刊,2014(6):67-70.
2
王卫平.
新世纪20年茅盾研究论文的突进及反思[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56-65.
被引量:1
3
袁昊.
《霜叶红似二月花》的“诗史”特色与民族形式探索[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3):113-123.
4
李荣华.
《红楼梦》对茅盾创作影响研究述评[J]
.戏剧之家,2014(11):308-309.
被引量:1
1
马丁.
路上(外一首)[J]
.诗刊,2011(19):62-63.
2
木斋.
文学史写作与个案研究[J]
.琼州学院学报,2015,22(1):25-26.
被引量:6
3
赵健伟.
怒放的生命[J]
.杂文月刊(文摘版),2011,0(1):40-40.
4
金松林.
海子的“发现”与“经典化”[J]
.中外诗歌研究,2012(3):29-30.
5
编后记[J]
.文学评论,2014(1):224-224.
6
孙湘婷.
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形象的保守型与解放型[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6):125-127.
7
孙学美.
人性的“围城”——《蚀》三部曲[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6):61-61.
8
张玉华.
浅论《蚀》三部曲[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7):9-9.
9
任桂玲.
翻译过程中“隐性神话模式”的再现[J]
.芒种(下半月),2014(9):12-13.
10
李丽.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研究[J]
.求知导刊,2017(2):159-160.
华文文学
2006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