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生态环境变迁与文化调适:以广西矮山村壮族为例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冲突的困扰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人类面对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做出的全新的选择,其本质就是建立新型的人地关系。广西矮山村是壮族聚居村落,经济活动以农耕为主。拟用生态人类学的观点对矮山村的自然环境、矮山村壮族的生计方式及其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从中理解矮山村人地关系的变迁。
作者 罗柳宁
出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8-12,共5页 JOURNAL OF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16

  • 1马戎.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J].民族研究,2000(6):33-44. 被引量:45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 3笔者给“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两个概念所下的定义,曾受到吴文藻先生相关论述的启发。他指出:“文化最简单的定义可说是某一社区内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所谓方式系指居民在其生活各方面活动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概念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参见费孝通、王同惠:《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导言,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受其启示,笔者认为,可将环境大致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文化是一个民族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生态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 4参见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云南年鉴》,云南年鉴杂志社2000年版,第373、506页。
  • 5“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木氏土司进占中甸,移民开垦屯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修建农田。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土归流,江边‘招佃开垦’,‘开山地、辟农田、修道路、兴水利、建村舍’。清末引入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品种,耕地面积扩大。”载中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甸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455页。
  • 6(清)余庆远在《维西见闻纪》中说:“古宗(明清时期汉文史籍对云南藏族的称呼)垦山地,种青稞、麦、黍,畜牛、羊取酥”。又说:“古宗……习勤苦,善治生,甚灵慧。耕耘之暇,则行货为商”。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2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 7民政部已于2001年12月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因我们的调查完成于更名之前,故本文仍沿用中甸之名。
  • 8(明)刘文征所撰天启《滇志·羁康志》说:“古宗……披长毡裳,以牦牛或羊尾织之”。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7卷,第80页。
  • 9此为中甸、德钦两县民族宗教局、林业局有关领导和专家提供的估计数。
  • 10据东竹林寺的巴卡活佛介绍,设立“日卦”的方法为:“先由活佛应当地民众的请求,前来察看神山的风水,何处风景好、森林好,何处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再认定设边界的方位。沿日卦线,每隔一定距离便建一个嘛呢堆,或埋一个地藏宝瓶,宝瓶里放25种药、5种绸缎、5种金银宝石、5种粮食。埋好以后,念7—21天经。从此后,日卦线以上的草木就不准乱动,不能砍树、不能挖石头。每年还要请活佛来念经加持。”引自郭净、郭家骥、章忠云、张志明:《卡瓦格博拟建保护区对当地社区的影响》,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委托项目,未刊稿。

共引文献114

同被引文献57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1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