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德国高职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介绍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种形式--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各自的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国情,阐述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及我国应向德国借鉴的经验.
作者
邵爱杰
石新龙
机构地区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职教学院
出处
《职教论坛》
2005年第29期59-61,共3页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模式
二元制
借鉴
分类号
G71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48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39
参考文献
4
1
[5]孙祖福,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
徐理勤.
论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J]
.外国教育研究,1998(4):7-12.
被引量:24
3
张健,李笑梅.
德国“职业学院”的双元制培训[J]
.中国成人教育,1998(4):40-40.
被引量:4
4
邓耀彩.
蔡元培关于高校类型划分的观点述评——兼谈我国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85-88.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3
1
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曲则生等编.日本高等教育社会学文集[M]百家出版社,1989.
3
天野郁夫,陈武元,黄梅英.
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特罗“理论”[J]
.高等教育研究,2001,22(6):6-15.
被引量:37
共引文献
26
1
黄克孝.
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特色与发展趋势的启示——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比较研究[J]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8(4):4-8.
被引量:13
2
张建奇.
关于高职院校招生改革的思考[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5):37-39.
被引量:3
3
江红英.
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4):4-7.
被引量:6
4
邓耀彩.
高校定位:自生秩序还是管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47-51.
被引量:36
5
范牡丹.
联邦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6):68-70.
6
陈朝萌,陈宝华.
谈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7(2):80-81.
7
张翠琴,周谊.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探析[J]
.世界教育信息,2007,20(10):12-14.
被引量:6
8
张翠琴,周谊.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探析及启示[J]
.继续教育,2007,21(11):56-58.
被引量:7
9
祝钰,王瑾.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30(5):128-129.
被引量:4
10
付天海.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评德国高等专科学院的办学特色[J]
.继续教育研究,2008(9):128-12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48
1
姜国才,陈铁军.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J]
.开放教育研究,1998,4(6):40-42.
被引量:7
2
徐理勤.
论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J]
.外国教育研究,1998(4):7-12.
被引量:24
3
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
.教育研究,1995,16(6):7-15.
被引量:131
4
李小遐.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考察与启示[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11):74-75.
被引量:4
5
张庆久.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2(8):31-33.
被引量:113
6
黄亚妮.
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剖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25):67-69.
被引量:29
7
陈洪捷.
为学术还是为职业?——德国大学学习传统及其变迁[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2):75-78.
被引量:23
8
王建初,刘铭东.
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
.比较教育研究,2005,26(9):59-63.
被引量:61
9
张有龙,赵爱荣.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及借鉴——兼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1):93-95.
被引量:25
10
汝骅,俞建伟.
德国FH及其科技发展战略综述[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4(2):72-74.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7
1
张翠琴,周谊.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探析[J]
.世界教育信息,2007,20(10):12-14.
被引量:6
2
尹宁伟.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
.煤炭高等教育,2012,30(1):65-68.
被引量:36
3
涂向辉.
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其内涵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27):15-20.
被引量:49
4
卢亚莲.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职教论坛,2014,30(13):84-88.
被引量:31
5
黄帅,朱冰冰.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德国模式及其借鉴[J]
.当代教研论丛,2016,0(2):3-4.
被引量:1
6
杨晓燕,梁丰,王仁芳,刘云鹏,柴本成.
新工科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8(5):56-58.
被引量:17
7
时凯,苏俊宏,张维光.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J]
.大学教育,2021(9):151-15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39
1
徐涵.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兼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J]
.现代教育管理,2021(8):97-104.
被引量:25
2
周莹.
英德两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104-106.
被引量:3
3
陈庆.
新工科模式下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J]
.电子世界,2020(4):105-105.
被引量:2
4
刘刚.
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职业院校转型之思[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4):61-66.
被引量:3
5
周光明.
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分析[J]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0(4):38-42.
被引量:1
6
姚寿广.
德国两类技术型大学的比较与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11(3):92-95.
被引量:36
7
王岭,宋永才,许云书,傅依备.
含乙烯基的聚碳硅烷的合成[J]
.高技术通讯,2000,10(3):83-86.
被引量:2
8
谢继鹏,吴小平,刘海燕,王吉平.
民办院校跨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探索[J]
.煤炭高等教育,2012,30(5):115-117.
被引量:1
9
杨斯茗,杨连生.
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研究——基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比较视野[J]
.煤炭高等教育,2012,30(6):18-20.
被引量:1
10
陈琦.
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1):1-6.
被引量:20
1
李承蔚.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探讨和借鉴[J]
.中国培训,2015(11X):141-141.
2
刘保彬,周伟.
三元制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索[J]
.成人教育,2009,29(7):27-28.
3
顾艳梅.
从高职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出发浅析学生管理制度建设[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182-183.
4
古川.
从证券投资技术应用专业实践看高职培养模式[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11(3):67-68.
5
张福汉,周文波.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探究[J]
.大众商务(教育版)(民办教育研究),2004(4):79-82.
被引量:8
6
张全.
“项目引导、工作室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1):91-92.
被引量:6
7
郝尉君,郝雅静.
浅谈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价值工程,2012,31(35):221-222.
被引量:6
8
胡江平.
对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
.成功,2011(2):96-96.
被引量:2
9
张立今.
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高职教学形式的思考[J]
.教育文汇,2001(4):18-19.
10
张德山.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7-10.
被引量:4
职教论坛
2005年 第2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