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论《洪堡的礼物》的现代主义倾向
被引量:
4
Discussion about the modernist tendency of Humboldt's Gift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美国当代小说家贝娄的代表作《洪堡的礼物》描写了新老两代名作家曲折坎坷、同中有异的生活道路,反映了美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
作者
左金梅
机构地区
青岛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63-67,共5页
关键词
现代主义
知识分子
精神危机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1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3
参考文献
3
1
[2]Conn, peter : Literature in Ameril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
[3]Brooks,Cleanth :Americam Literature.
3
[4]The Makers and the Making st. Martin's press,NewYork , 1937.
同被引文献
91
1
宁东.
《洪堡的礼物》与欧洲的“梅尼普体”文学[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2):112-116.
被引量:1
2
徐键.
论《洪堡的礼物》中的时间艺术[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2).
被引量:1
3
秦苏珏,朱亚兰.
洪堡的礼物——一个美国式的悖逆整合[J]
.时代文学,2009(4):89-91.
被引量:1
4
刘文松.
多种角度看索尔·贝娄--论诺贝尔奖得主索尔·贝娄的几种传记[J]
.译林,2003(3):198-201.
被引量:1
5
洪洁.
荒诞世界中的价值诉求——索尔·贝娄作品评析[J]
.文艺争鸣,2002(6):73-77.
被引量:3
6
胡艺珊.
试论《洪堡的礼物》的存在主义思想[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19(4):76-80.
被引量:4
7
曾繁亭.
金元帝国艺术家之悲剧命运——试析《洪堡的礼物》[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2(5):88-93.
被引量:4
8
姜杨,万连增.
《洪堡的礼物》中的权力冲突[J]
.大家,2011(10):124-124.
被引量:1
9
马晓艳,王红丽.
小说《洪堡的礼物》折射出的人类精神探索的文化主题[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6):25-26.
被引量:1
10
傅勇.
赫索格与神话精神[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6(2):21-23.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4
1
宋德伟.
新世纪国内索尔·贝娄研究述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181-184.
被引量:8
2
程锡麟.
西特林的思与忧——《洪堡的礼物》主题试析[J]
.当代外国文学,2007,28(4):14-20.
被引量:15
3
曹曦颖.
试论《洪堡的礼物》中主人公的精神特质[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4):69-73.
4
姜杨,张秀梅.
《洪堡的礼物》国内研究现状分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4):36-38.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宁东.
《洪堡的礼物》与欧洲的“梅尼普体”文学[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2):112-116.
被引量:1
2
李长亭.
存在的迷惘——《洪堡的礼物》中洪堡的命运探析[J]
.殷都学刊,2013,34(3):89-92.
3
马晓艳,王红丽.
小说《洪堡的礼物》折射出的人类精神探索的文化主题[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6):25-26.
被引量:1
4
任虎军.
美国犹太小说研究与译介在中国[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2):235-249.
被引量:2
5
吴俊龙.
从《雨王汉德森》看贝娄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思想[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59-61.
被引量:3
6
宁东.
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中的马丁·布伯哲学[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88-92.
被引量:1
7
唐永辉.
从女性视角看赫索格对马德琳的焦虑[J]
.当代文坛,2010(3):150-152.
被引量:5
8
郑丽.
现代西方人的精神荒原——《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后现代主义解读[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1(2):13-21.
被引量:2
9
宁东.
从消费社会理论看《洪堡的礼物》[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12):121-124.
被引量:3
10
陈初云.
论贝娄小说《洪堡的礼物》中的不可靠叙述[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4):89-91.
被引量:1
1
刘洪一.
情爱与性战──贝娄人物的两性意识[J]
.求是学刊,1989,16(1):75-77.
被引量:6
2
陈登才,陈雪薇.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J]
.人文杂志,1981(4):7-12.
3
张龙.
我从“泪水”中学会“微笑”[J]
.课外语文,2009(4):34-35.
4
人生八鉴[J]
.党课,2008(9):113-114.
5
李庆余.
美国如何构建社会和谐[J]
.社区,2007(01X):42-45.
6
索尔·贝娄[美国][J]
.秘书之友,2006(9).
7
杨荣国.
服务与改造——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点体会[J]
.学术研究,1962(3):1-4.
8
武秀丽.
在路上[J]
.海内与海外,2009(1):74-74.
9
凌宇,张森.
联大时期沈从文的知识分子观[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7(1):122-125.
被引量:6
10
陈建功.
作为父亲[J]
.视野,2009(6):47-47.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