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于意识形态作用的制度分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社会的和谐包含着对制度的道德认同,需要民族精神、道德伦理等意识形态的支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时传统的继承一般不需要承担这种既有意识形态的历史成本,因而其远远小于创新一种制度的成本.对于历史与现实相互激荡的中国来说,尤其要注意传统和既有意识形态"内外有别"、不重视"商业原则"以及以伦理代替法律等的负面影响,也需要注意意识形态经济功能还存在着失灵的情况.而意识形态的创新需要政府承担起投资的社会责任,以便对个人的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资本的积累进行"补贴".
作者 林浩
机构地区 云南财贸学院
出处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3年第z1期38-41,共4页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8

  • 1张雄.习俗与市场[J].中国社会科学,1996(5):33-43. 被引量:35
  • 2《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总目[J].中国社会科学,1996(6):203-206. 被引量:4
  • 3李致平,袁国良.经济学怎样处理“搭便车”问题[J].经济学家,1995(5):101-103. 被引量:5
  • 4当然,耻感若过强,亦往往容易引发自卑情结和过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对社会交往产生某种消极影响.在这里,耻感的合理定位无疑是重要的.
  • 5M.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uk Press,1996,p.260.相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对耻感的关注,西方的哲学传统似乎对内疚作了更多的考察,后者当然不限于日常语用,从更广的文化背景看,它也许同时又与基督教的原罪意识相联系.在早期基督教代表人物奥古斯汀的《忏悔录》中,我们便可以看到一种深沉的内疚意识.
  • 6海德格尔在进一步分析内疚时,将其与"召唤关切"(the call of care)联系起来,而这种召唤又具体表现为此在"从失落于他人返回到自身"(Being and Time,SUNYP,1996,p.264.).这一看法似乎仅仅将内疚理解为一种自我的反省意识,而忽视了作为内疚根据与背景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 7(美)诺思(North,D.C.)著,陈郁等.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
  • 8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1992,27(6):30-36. 被引量:210

共引文献8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