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20世纪“诗缘情”阐释之述评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诗缘情”是中国传统诗论中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的理论范畴。它最早见于西晋陆机《文赋》之中 ,后来它超越了文体论范畴 ,成为继“诗言志”之后又一重要诗学范畴。近百年来学术界对其阐释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诗缘情”与“诗言志”的比较、“诗缘情”的美学意义、“诗缘情”的诗学意义。对这一古老诗学命题 ,今后应从新的视角去分析它的内涵 。
作者
洪树华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中文系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6-140,共5页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关键词
诗缘情
诗言志
《文赋》
诗学
分类号
I207.21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31
同被引文献
49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9
参考文献
7
1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0.
2
王运熙 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3.
3
成立.
“言志”与“缘情”——论中国美学的儒道互补关系[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21(2):1-6.
被引量:3
4
詹福瑞,侯贵满.
“诗缘情”辨义[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3(2):11-19.
被引量:20
5
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275-276,276-279.
6
毕万忱.言志缘情说漫议[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六辑[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
陈良运.
“诗缘情”诗学意义新识[J]
.文艺理论研究,1990(4):48-54.
被引量:8
共引文献
31
1
熊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缘情”论与“绮靡”论之争[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4):111-117.
2
孙车龙.
论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的“快”[J]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0(1):203-221.
3
刘文良.
中国古代文论的人文内蕴探微[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3):60-63.
被引量:1
4
王顺娣.
论三部《诗品》中的“雅”[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4):124-127.
被引量:1
5
李圣华.
近四百年竟陵派散文研究史述[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1):107-110.
被引量:1
6
刘德重,魏宏远.
钟、谭“幽”“寒”心境与“竟陵体”之形成[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3):64-69.
被引量:1
7
张朝富.
“辞赋小道”:关于曹植的一个重大误读[J]
.江淮论坛,2006(4):171-174.
被引量:3
8
赵静,甘宏伟.
对20世纪以来“诗缘情而绮靡”说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许昌学院学报,2008,27(4):124-127.
被引量:2
9
曲景毅.
文学史的错位与复位--对“建安之杰”、“太康之英”、“元嘉之雄”说法的再认识[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5):572-578.
10
曹胜高.
由先秦情志说论“诗言志”之本义[J]
.文艺理论研究,2009(3):54-60.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49
1
詹福瑞,侯贵满.
“诗缘情”辨义[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3(2):11-19.
被引量:20
2
陈良运.
“诗缘情”诗学意义新识[J]
.文艺理论研究,1990(4):48-54.
被引量:8
3
弘石.
中国早期故事片的创作探索[J]
.电影艺术,1990(1):22-47.
被引量:8
4
曹胜高,刘信立.
论汉赋在诗歌史上的地位[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1):17-22.
被引量:4
5
陈伯海.
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J]
.文学遗产,2005(3):79-91.
被引量:43
6
施秀忠.
浅谈中学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J]
.滁州师专学报,2004,6(2):72-73.
被引量:2
7
张爱波.
西晋士风与“缘情”说的盛行[J]
.江淮论坛,2005(4):161-165.
被引量:1
8
姜秀丽,何长仁.
倾情倾声之佳作——曹丕《燕歌行》其一赏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9):74-76.
被引量:2
9
管仁福.
“诗缘情而绮靡”说的历代接受与误读[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5):82-85.
被引量:3
10
李昌舒.
论魏晋时期情的觉醒与玄学的关系[J]
.船山学刊,2005(4):83-8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0
1
曹胜高.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特质[J]
.中国文学研究,2006(4):56-60.
被引量:3
2
蒲素.
论蔡琰《悲愤诗》的叙事动机和叙事角度[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0(1):45-47.
3
曹胜高.
性情论之变迁与“诗缘情”的形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6-123.
被引量:9
4
范霞.
诗缘情——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探究[J]
.黄河之声,2016(16):124-125.
5
叶跃武.
陶渊明《形影神》的生命主题及其与诗学史的互释[J]
.文艺理论研究,2018,0(2):87-92.
被引量:2
6
赖凯婷.
谈《文赋》中的“诗缘情”[J]
.北方文学,2019,0(8):50-51.
7
刘璐.
浅析“诗缘情”在古典诗歌中的应用[J]
.文学教育,2019,0(24):26-27.
被引量:3
8
王海洲,马翱.
作为一种情感影像:早期电影民族化的“情”之进路[J]
.电影评介,2023(14):1-7.
被引量:2
9
杨婷.
方言朗诵在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好家长,2018,0(59):64-64.
10
沈强.
从政治与历史渊源看“诗言志”与“诗缘情”[J]
.山西青年,2016,0(20):79-80.
二级引证文献
19
1
王笑莹,柏红秀.
论中唐听乐诗的叙事开拓[J]
.江淮论坛,2022(6):159-164.
2
刁茜媛.
关于曹丕诗歌女性观的探讨[J]
.秦智,2022(2):75-77.
3
蒲素.
论蔡琰《悲愤诗》的叙事动机和叙事角度[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0(1):45-47.
4
张甲子,曹胜高.
汉晋才性观的发展与作家风格说的形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4-100.
5
宋光明.
浅谈性情论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10):75-76.
6
徐栋梁,史丽.
论长白山文化对明初辽东文人诗歌题材之影响——以《辽东志》、《全辽志》所收录诗歌为例[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5):103-107.
被引量:1
7
薛敏.
歌唱者应以铸民族之魂为己任——论弘扬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意义[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25(4):88-92.
被引量:1
8
周毅.
中国古代“文学主体性”的变异[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1):70-77.
9
陈璐.
21世纪以来陆机研究述评[J]
.唐都学刊,2019,35(3):72-77.
被引量:3
10
崔元丽.
“四季芬芳”校内古典文学网站的建设[J]
.智库时代,2019,0(45):237-238.
1
晏小平.
浅析诗歌意象的运用手法[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3):54-57.
2
安家琪,刘顺.
庾信诗“绮丽”“清”“新”略论[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2):106-108.
3
胡晓明,周薇.
被放逐的诗学[J]
.中文自学指导,2004(3):23-26.
4
岳永,伊兴荣.
钱谦益主“情”诗论中的生命意识[J]
.新西部(理论版),2008(5):116-116.
5
朱惠东.
李商隐诗歌的“缘情造物”特征[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1999,15(3):13-15.
6
王俊平.
从诗词看林黛玉性格中的叛逆精神[J]
.学周刊(上旬),2010(6):100-100.
7
刘毓庆,李蹊.
郑玄诗学理论及其对传统诗论的转换[J]
.文学评论,2007(6):19-24.
被引量:3
8
王卫锋.
把握诗歌鉴赏的金钥匙——“意象”[J]
.都市家教(下半月),2009(2):82-82.
9
洪树华.
言志"说的演进与变异——中国传统诗论中的"情志"论[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3(4):86-89.
被引量:1
10
闫孝平,方艮平.
论《人间词话》对朱光潜的影响[J]
.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0(4):22-23.
社会科学研究
200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