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3
出处
《中国轻工教育》
2005年第1期28-29,共2页
China Education of Light Industry
同被引文献11
-
1洪波,杨岳.拓展创新素质培养的空间——学生第二课堂创新素质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S1):25-28. 被引量:47
-
2百度词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21742.htm.fr=ala0_1_1.
-
3于振涛.实验室与校内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探究--基于理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C].无锡:2011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2011.
-
4徐宇琼.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学科竞赛机制构建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2):12-14. 被引量:13
-
5汪钟鸣.我国高校创造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江苏高教,1997(6):57-59. 被引量:17
-
6徐冬云.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J].唐山师专学报,1998,20(4):66-68. 被引量:1
-
7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27(3):119-121. 被引量:45
-
8李兴华,李冬梅,王树忠.论数学建模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林区教学,2010(9):86-87. 被引量:4
-
9刘允,张雅芳.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4):31-33. 被引量:63
-
10曾德芳,王珺婷,骆新容.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0):93-96. 被引量:28
引证文献3
-
1梁一机,徐祥福.高校学生竞赛活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3,0(34):140-140.
-
2苏静,段新昱.教学竞赛两促进,创新培养新模式—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5):53-56. 被引量:1
-
3张胜,陈建飞,张莉,孙晓芸,洪文昕.光电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PTC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0(10X):174-17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4
-
1冯志斌,杨文琴,苏宝玺.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浅谈校企合作培养光电应用型人才[J].科技视界,2017(25):44-44.
-
2李培丽,张胜,施伟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118-119. 被引量:4
-
3万文博,苏俊宏,刘宝元.光电信息专业的《信号与系统》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科技视界,2018(25):135-137. 被引量:2
-
4张胜,陈建飞,张莉,孙晓芸,洪文昕.光电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PTC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0(10X):174-175. 被引量:3
-
1陈年生.“教育家办学”:校长角色的重新定位[J].湖南教育(上旬)(A),2009(5):36-36.
-
2何海东.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初探[J].考试周刊,2011(3):96-97.
-
3肖莉,胡小海.“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建议及案例设计[J].江西教育(教学版)(B),2009(1):9-11.
-
4游秩.学生轮流任职初探[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1989(9):8-9.
-
5王志增.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实践能力[J].科技信息,2007(15):166-166.
-
6潘家耕.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实现途径[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2):37-38. 被引量:1
-
7李小红.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1(34):21-21.
-
8郑巧红.试论化学第二课堂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3(5):76-77.
-
9消除自卑:搬走自我成长的绊脚石[J].创新作文(初中版),2009(4):62-64.
-
10张炳升.小学生拉选票引出的话题[J].山东教育,2003(13):6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