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凡文学精品人物,每每读之或感触良多或发人深思,总让人难以释怀.可悖谬的是,越用"心"体悟试图走近他(她),反而越感到对其阐释的困惑与艰难.<伤逝>中的子君即是一例.解读<伤逝>,直面这份"涓生的手记",一下子往往很容易聚焦于这一爱情悲剧的言说者涓生,而忽视为此付出更为惨重代价的被言说者子君的故事,并且很自然地顺着涓生的目光去审视,很自然地随之赞叹子君娜拉式出走的勇敢与坚定,很自然地随之非议子君出走后的"庸俗"与"怯弱".然再读,细味之,又会感受两样:"比起涓生来,我觉得子君尤其可爱".(1)如果说先前多为一种理性所得,那么后来则多源于"心"的感知.两相比照竟至如此殊异,是我们的理性欺骗了自己,还是我们的心受到了蒙蔽?究竟何者更接近子君的真况?
出处
《大舞台》
2004年第1期74-76,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