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考古学文化经济形态转变及其原因 被引量:6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of the interlaced area of agriculture and stockbreeding in Inner Mongol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form and its reason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一、内蒙古东南部考古学文化经济形态转变及其原因1. 3000aB.P.从以农业为主转为农牧并重全新世以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千斤营子类型、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等,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还是青铜时代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都有一整套松土(掘土)、收割、加工谷物农业生产工具(表1).虽然各类考古学文化的生产工具的形制各具特色,但都反映了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畜牧,到了青铜时代晚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遗址中缺少本地区具有传统特色的锄、铲之类的松土(掘土)工具,而文化层堆积中的牛、马、羊、猪、鹿的动物骨骼也较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大增多,其居住址的规模远远不如夏家店下层文化,以上这些都表明夏家店上层文化农业极为简陋,而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出现了农牧并重的经济形式.
作者 索秀芬
出处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3年第1期62-68,共7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2

  • 1文启忠,郑洪汉.北疆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变迁[J]科学通报,1988(10).
  • 2科学通报1974年总目录[J]科学通报,1974(12).

共引文献83

同被引文献71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